封疆大吏,一般指封建时代管辖一省或数省的长官。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疆大吏”设了9处,分别是云贵、两广、湖广、四川、陕甘、闽浙、两江、直隶和东三省。那么,清朝灭亡后,这些“封疆大吏”都去哪儿了呢?
殒命
辛亥革命中,第一个殒命的封疆大吏是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1907年授闽浙总督。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要求松寿及其手下的八旗军缴械投降,被松寿拒绝,双方展开激战。兵败后,松寿自杀。
与松寿不同,赵尔丰是被杀。
赵尔丰,汉军正蓝旗人。他长期在川藏任职,在边境治理上颇有建树。1911年3月,赵尔丰接替兄长赵尔巽任四川总督。
他的运气并不好,此时因清廷打算将铁路收归国有,四川正兴起保路运动并渐成燎原之势。赵尔丰本人对清廷这一决策也是颇有微词,他同情川人的保路行为,认为他们“争路争款理正当”,并与下属官员联名向朝廷建言,请求变更收路办法,准予暂归商办。
对于这个建议,清廷不仅没有采纳,反而电令其解散群众,切实弹压。于是,赵将四川保路同志会会长蒲殿俊等人拘捕入狱,并令卫兵射杀前来请愿的民众。此举遭到当时督办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的弹劾。朝廷罢黜了赵尔丰的四川总督职务,并任命端方为新总督,率兵入川。
恰在此时,武昌起义爆发。赵尔丰担心端方入川后对己不利,就释放了蒲殿俊等人,四川随即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不过,军政府成立不久,就发生了巡防营兵变。随后,军政部长尹昌衡出任都督,在他的授意下,11月22日,赵尔丰在贡院门口被处决。据说,临刑前他“骂不绝口”。
汉奸
张鸣岐,字坚白,山东无棣人。他虽是举人,但早年仕途并不顺利,加入晚清官场大佬岑春煊的幕僚队伍后开始崭露头角,并成为晚清最后一任两广总督。
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鸣岐在广东持观望态度。一方面,他申请朝廷罢免亲贵、改组内阁;另一方面,当革命党人在文澜书院门口树起“广州独立”的旗帜时,他对两万余名请愿独立的民众避而不见。当他获悉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清军在汉口、汉阳两败革命军时,态度转而强硬,命令手下上街扯去革命的灯旗标语,巡街捕人。
广州独立后,张鸣歧逃亡租界,后乘船逃往日本。
清帝逊位后,张鸣歧回到北京,在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手下当一名高级顾问。袁准备称帝时,张鸣岐与杨度、孙毓筠等社会名流积极附从,同时,他还与一直主张“复辟”的张勋暗中联系,以期清帝复辟后能给自己安排个职位。失败后,他隐居到上海法租界,常年吃斋念佛,看起来好像是不问世事,实际上是在等待一个新的机会。
卢沟桥事变后,张鸣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加入大汉奸王揖唐等人发起的“中华佛学会”,后又到日伪政权中的“华北政务委员会”任职。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15日,张鸣岐在天津病亡。
逃难
张人骏,直隶丰润人,同治朝戊辰科进士,官至两江总督。武昌起义刚爆发时,他正处在长江下游的南京城内,从他给内阁的电文中,能够看出其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下游江防紧要……请海军部饬即多派兵船……兼程来宁,分布各埠,保华洋商务。”
然而,革命形势的发展大大超出他的想象。1911年11月初,上海、浙江等地先后宣布独立,不过,南京城还控制在张人骏的手里。12月初,面对攻城的革命军,张人骏先是派和自己私交甚笃的美国传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与新军接洽,表示愿意投降。后趁着马林出面周旋的空隙,张人骏让手下准备好一个箩筐,趁着天黑,将箩筐一头用绳索固定在城楼上,他坐在里头缒下城墙。出城后,他直奔停泊在下关江面的日本兵舰。此后,由南京到上海,再到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青岛被德国占领,张人骏一家北上天津避难,之后就一直待在天津。
张人骏在青岛和天津的晚年生活过得比较拮据。尽管如此,面对袁世凯称帝前后向他发来的请柬,他一概拒绝,至少在骨气上比张鸣歧要硬实很多。1927年初,张人骏在天津寓所去世,终年82岁。
辞职
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时,直隶总督陈夔龙的反应与大多数官员一样,密电内阁,建议将富有镇抚经验的岑春煊调任湖广总督,责令其收复武昌,并认为武汉新军仅有一小部分参与了兵变,建议清廷用快车速将士兵们运往汉口。不过,清廷并未采纳这一建议。
在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时,陈夔龙治下的直隶保持静默。他拒绝了立宪派士绅的独立请求,同时采取措施努力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得天津没有出现严重混乱。
然而,眼见清亡无可挽回,1912年2月3日,陈夔龙以生病为由,辞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迁居德国租界。不久,宣统帝下诏退位,陈夔龙移居上海。
袁世凯上台后,曾请他出山,被他拒绝。张勋复辟的“闹剧”中,他应邀出任弼德院(清末设立的国务顾问机关)顾问大臣,虽未及上任,但一颗心始终系在清室之上。当溥仪被冯玉祥带兵驱逐出故宫时,陈夔龙义愤填膺。段祺瑞上台后,他邀请一帮遗老遗少致电要求恢复对清室的优待。直到溥仪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之后,他才对清廷复辟彻底死心,真正过起了隐居生活。1948年8月17日,陈夔龙在上海寓所去世。他也是前清“封疆大吏”中一位活着看到抗战胜利的人。
参政
赵尔巽,字公镶,汉军正蓝旗人,是前面被杀的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哥哥,1911年4月,从四川总督调任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钦差大臣。
相较于陈夔龙,赵尔巽似乎更喜欢发挥“余热”。
武昌起义之后,他面对关内大部分省份独立的紧迫形势,决定召开军、绅、商、学各界代表会议,成立“奉天国民保安会”。会上,有人要求赵尔巽宣布东三省独立,此时张作霖突然跳上讲台,把手枪放在桌子上大声说:“我虽好交朋友,但我这支手枪,它是不交朋友的。”就这样,虽然关内形势波涛汹涌,但东三省的革命之火并未燃起。
清帝退位后,赵尔巽逃往青岛。1914年,北洋政府打算编撰《清史》。按袁世凯的意思,让赵尔巽当馆长,清廷遗老于式枚、刘廷琛当副馆长。结果刘廷琛把袁世凯派过去的使者骂了一顿,赵尔巽则欣然答应。面对别人说他“二臣”的指责,他辩解道:“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吃清朝饭,我做清朝事,并非‘二臣’。”袁世凯死后,他继续编书,还在段祺瑞执政时担任参政院议长等职。
1928年5月,536卷、800余万字的《清史稿》全部出版。尽管时人认为史稿错误疏漏太多,这部鸿篇巨制还是耗费了赵尔巽的全部精力,他也在《清史稿》全部出版的前一年9月因病去世。
据《国家人文历史》 番茄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