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上小学的时候,偶尔会有一两个同学拿着连环画——小人书来学校。课间,同学们争抢着看,很难轮到我手里。
记得是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有一次周六放学,同桌拿着《鸡毛信》小人书,答应让我带回家看。不过,这本小人书书皮没了,扉页还在,后面也有残缺。
那天是周日,李香喜爷爷来我家的时候,我刚看完那本《鸡毛信》,正暗自揣测:海娃的“鸡毛信”送到了吗?他见我捧着小人书,笑着说:“英,你喜欢看小人书呀?我家有完好的《鸡毛信》,回头去我家,我拿给你看。”
李香喜爷爷不是本家,住在村东头。那会儿,村里刚通了电,有了电碾子、电磨,大队选在村西盖起一排房子,安置这些机器,给社员们碾米磨面。李爷爷负责过秤、收钱、记账。磨房离我家近,隔段时间他头发长长了,会来找我父亲剃头。
那天下午放学后,走着走着,就听见有人叫我的小名:“英,我在这儿住。”我抬头一看,正是李爷爷。
走进李爷爷家的北房,撩开东面里间的门帘,就见靠北墙有3个书柜,透过书柜玻璃,我看到里面摆放的全是书,柜顶上面则码着一捆捆小人书。李爷爷拿过一把椅子,站上去,取下一捆小人书,解开绳子,将一本本小人书摆到桌上,我被眼前五颜六色的小人书震惊了。李爷爷找到那本《鸡毛信》递给我,说:“你可以选几本带回去,看完了,再过来换,要爱惜,别弄坏了!”我选了五六本打仗的小人书,谢过李爷爷,就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大概用了两年时间,我把李爷爷家柜顶上的几捆小人书看了个遍,有《鸡毛信》《拔敌旗》《活捉小炉匠》《英雄虎胆》《小萝卜头》《创业史》等等。通过这些小人书,我知道了为建立新中国牺牲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诸多事情。
上初中的时候,我由读小人书转向读“大部头”,李爷爷开始借给我《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西游记》等长篇小说。从此,读书成了我的终身至爱,读书让我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充实。
楚世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