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生活互动

写作路上 父爱为灯

2025年11月17日

  我对读书与写作的热爱,完全得益于父亲的熏陶。父亲爱看书,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看到他独自坐在书房里静心阅读。我总是跑进去“凑热闹”,一边黏着他捣乱,一边却不知不觉被那些书吸引——虽然看不懂成片的文字,但书中神奇的图画与排列整齐的方块字,已让我在耳濡目染中深深着迷。

  等到我稍大一些,开始识字的时候,父亲便“超前”地教我造句。他说:“看得进去,说明你用心了;写得出来,才算是真的懂了。”于是,我从歪歪扭扭地写“人、大、天”,慢慢写出了“人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只不过那时候,我仅仅是把字连成了句,还不懂得句子背后真正的意义。

  后来,我正式踏上了写作之路,写作文成了生活里的重头戏。父亲很高兴,终于等到我这个“同路人”。从那时起,他的退休生活里又多了一项新内容——为我的写作“保驾护航”。

  创作源于生活,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写作的必修课。起初,我常常不知道写什么好,父亲就半开玩笑地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这些‘盐’就是我最好的素材库。”父亲会给我讲他年轻时的“英雄事迹”,也会说起初入社会时的种种糗事;他带我去他曾经去过的地方,也陪我一起亲近自然。我渐渐羡慕起父亲丰厚的阅历,也开始学着留意身边的美好——与父母的温馨时光、和同学相处的点滴片段,都成了我笔下写不完的故事。在父亲的引导下,我慢慢学会了观察生活、捕捉感动,再也不为“写什么”而发愁。

  然而“功夫终须见真章”,每次动笔时,我都会感到写作并不容易。父亲非常注重帮我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直到今天,我仍深深受益。他教我遵循完整的写作流程:从构思、列提纲,到修改成文,一步都不能省。起初我不以为然,常耍小聪明,随便打个腹稿就匆匆下笔。父亲并没有严厉斥责,我暗自得意。谁知没过多久,我就尝到了苦头——文章越写越乱,反复修改也无济于事,最后只能返工。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永远记住了这个教训。

  润色,是写作中另一个关键阶段。父亲主动承担起校稿任务,只为让我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完成一篇稿子,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仔细审阅,从错别字到词语搭配,一一指出问题,就连“的、地、得”的用法也从不放过。在这一点上,他从不容我敷衍。只要我稍显不耐烦,他就会正色道:“写文章不是随便的事,它关乎作文的态度,也关乎做人的态度。”

  直到今天,父亲仍然保持着对写作的热忱,像一位尽责的编辑,持续督促我、陪伴我。而我,也总是第一时间与他分享写作带来的喜悦。

  家风,可以是一种坚守,可以是一种书香墨韵的传承。于我而言,它始于书房里父亲安静的背影,成于一次次造句、一篇篇习作中的悉心指导。父亲用陪伴告诉我何为热爱,用严谨教会我何为态度。如今,写作已不仅是技能,更是连接我们父女的纽带。这份由笔端注入心灵的财富,是我最好的家传。

  杜娟/文

  本版征集原创家庭生活类稿件,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字数800字左右。同时征集彩色漫画和摄影作品。漫画作品要求:内容与老年人有关;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体现正能量。摄影作品要求:整体美观,主题鲜明,人物突出,层次分明,或记录老年人的惬意生活,或展现儿童的天真烂漫。作品请投电子信箱:775499798@qq.com。

2025-11-17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25396.html 1 写作路上 父爱为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