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车轮上的抗战往事

2025年10月31日

  80年前那场用血与火淬炼的胜利,是刻入人类历史的不朽丰碑。回望烽火连天的岁月,交通战线不仅是钢铁洪流奔涌的动脉,更是民族精神血脉相连的脐带。通过滇缅公路等运输网将粮食、子弹等战略物资送往前线,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以血肉之躯铸就生命通道,用断桥残路书写不屈史诗。

  开辟大后方运输网

  全面抗战时期,随着东部沿海港口相继沦陷,传统交通线路被切断,国民党政府被迫将建设重心转向西南、西北地区。1940年,重庆市长途汽车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标志着公路运输行业的组织化与规范化。公会整合资源,协调运输力量,推动长途汽车数量快速增长至2000余辆,极大地提升了物资运输效率。1942年,经多方努力,中国初步形成了覆盖大后方的公路运输网,实现了西南、西北区域间以及与国际线路的有效衔接。

  西北公路交通网与多个国际公路相通,构建起抗战时期重要的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公路与缅甸境内公路相连,成为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纽带,大量国际战略物资,如武器弹药、燃油、医疗器械等,通过这条线路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西北方向,甘新公路等与苏联境内公路贯通,苏联援华的飞机、坦克、枪支等军事装备得以顺利运输,为中国军队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国际通道的开辟,打破了日军的封锁,保障了抗战物资的供应,维持了中国持久抗战的能力。

  同时,交通网的存在使中国在战略上获得了更多回旋空间,有利于军队调动与部署,对稳定抗战局势、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炸不断的滇缅公路”

  1937年,“七七”事变的枪声打破了华北的宁静,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切断了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通道。危急时刻,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计划》,旨在打通西南后方出海通道,滇缅公路的修筑被提上日程。这条联结缅甸腊戍的交通动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救命稻草”。

  同年12月,20万云南各族民众自带工具、口粮,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条件下,仅凭锄头、扁担和双手,在怒江、澜沧江的峡谷间,在横断山脉的峭壁上,用9个月时间奇迹般地完成了滇缅公路建设。这条公路沿途地形复杂、工程艰巨,陆军独立工兵团一部及交通部直属施工队伍负责关键工程,滇缅公路起自昆明,终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其中国外段长186.7公里,国内段(昆畹公路)长959.4公里。滇缅公路的修建过程中,云南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以血肉之躯筑成了这条抗战生命线,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团结抗战的决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远征军沿滇缅公路入缅抗敌,虽一度受挫,但在滇西大反攻中,滇缅公路又成为反攻部队的补给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整个抗战时期,通过滇缅公路运输的物资达49万余吨,运进汽车1万余辆。在滇缅公路的建设期间,施工者们要穿越瘴气弥漫的原始森林,在悬崖绝壁上开凿道路,在湍急的江河上搭建桥梁,无数筑路工人付出了生命。正是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让滇缅公路在1938年8月31日提前竣工通车。

  滇缅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充满危险与挑战的生死线。日军为切断这条补给线,对公路进行了疯狂的轰炸。面对日军轰炸,中国军民不畏艰险,屡毁屡修,保障了公路的畅通,使其赢得了“炸不断的滇缅公路”的美誉。

  南洋华侨机工的爱国情怀

  在充满危险的运输过程中,南洋华侨机工成为重要力量。在怒江、澜沧江的峡谷间,在崇山峻岭的密林里,他们用生命守护着抗战物资的运输通道。3200多名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先生(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的号召,从东南亚各国回到祖国参加抗战,许多人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在惠通桥、功果桥等关键路段,卡车司机们常常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抢运物资、抢修桥梁,确保公路畅通。

  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提到,有位在新加坡英国汽车公司工作且卓有声望的机械工程师王文松,每月有不菲的收入。但他为了响应祖国召唤,甘愿放弃高薪,且自携全副机修器具,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回国效力。王文松后担任滇缅公路下关修理厂厂长,为抢修受损抗战军运车辆,作出过很大贡献。令人扼腕的是,抗战后期,王文松不幸因车祸殉国。

  滇缅公路有三分之二的路段贴着悬崖,且宽度不足两丈,狭窄处更是只容一车通过,南洋华侨司机们从容地行驶在这条危机四伏的公路上。曾腾光是西南运输处第十三大队的驾驶兵,他在保山附近的悬崖翻了车,但是他死死抱住方向盘,任汽车翻滚到山底后,他才抖一抖身上的泥土、碎石和杂草,开了车门爬出来,没有受一点儿伤。

  滇缅公路是抗战时期重要的交通命脉,联结中国云南与缅甸。它打破日军封锁,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输入的关键通道,凝聚着无数建设者心血,见证了抗战中中外协作、共御敌寇的历史,在保障抗战物资供应、支撑持久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抗战交通史与国际合作史上的标志性存在。

  爱国司机胡阿毛舍生取义

  不仅在滇缅公路,全国其他地方也涌现了许多爱国司机。其中,上海的胡阿毛是一位典型人物,其事迹震撼人心、可歌可泣。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局势危急。日军占领上海部分区域,四处抢夺物资,妄图利用中国劳工与资源为其侵略战争服务。胡阿毛是上海的一名普通司机,以开卡车谋生,在一次外出工作时被日军强行抓走。

  日军胁迫胡阿毛驾驶装满军火的卡车前往其驻地。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胡阿毛没有屈服,他深知这些军火会被用来残害同胞,于是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让这些军火无法到达日军手中。胡阿毛佯装顺从,镇定地驾驶着卡车,却在行驶途中改变方向,猛踩油门朝着黄浦江飞驰而去。最终,他与一车军火一同坠入江中,壮烈殉国。

  胡阿毛的壮举展现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国家危亡之际,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同胞的热爱,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中。

  综合自《纵横》《检察风云》

  刘增平 陆其国/文

2025-10-31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23497.html 1 车轮上的抗战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