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也被称为“九所”。我(侯艺兵,九所职工)调到九所后,听了不少有关周光召的故事。他提出的“最大功原理”不但一锤定音,敲定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模型,而且与邓稼先一起,将核武器理论研究队伍领上实事求是的科研轨道。他有非凡的战略眼光和组织管理才能,为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理论突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4年5月,周光召离开九所,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到中国科学院后,他很长一段时间仍住在花园路塔院5号楼,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我曾去过那里,室内就是沙发、几件公家配给的简单家具,与九所职工家庭没有什么两样。他刚调到科学院时,家里甚至没有安电话。电视上看到的他西装革履,其实周先生一点儿都不爱打扮,穿着很不讲究。
据九所老同志回忆,周光召夫妇的生活极其简单。到了饭点,到食堂打点儿馒头、米饭回去,自己用菠菜打个鸡蛋,就是菠菜鸡蛋汤,放个西红柿就是西红柿鸡蛋汤。平时,一个礼拜去趟王府井,买些天福号酱肘子等熟食,回家切几片,再做个汤就是一顿正餐。周光召对物质要求很低,他不在乎房子的大小,更不会为吃饭的事儿操心,好节省下时间看书。他的夫人郑爱琴原来学化学,为了支持周光召的工作,她放弃自己的专业调入九所,发挥英语好的优势,专门做科技情报调研工作,成了周光召的贤内助。
周先生唯一的运动就是喜欢打乒乓球。常年和他打球的同志都是科研骨干,他们边打球边交流工作。周光召才华出众,平时很严肃,也有人怕他。听老同志讲,周先生安排的课题比较难,但他指导得很细。课题完成后,无论多忙,他都亲自听报告,一个人一个人地考核点评,年轻科研人员虽有压力,但成长快。如果你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但是当你的工作做出一点儿成绩,他会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拍着你的肩膀,鼓励你继续努力下去。
除了严厉外,周光召也有温柔的一面。所里有同志去青海出差,在外单位工作的爱人生孩子,他会主动前去看望,并送去一块腊肉。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可是不菲的“礼物”。有科研人员的亲人去世,他会询问需不需要用钱,甚至掏出钱主动支援。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光召富有人情味的个性。
据《中华读书报》 侯艺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