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最近不少人口干舌燥,频频干咳,有的还出现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的症状。中医看来,这些都是“秋燥”惹的祸。入秋后,天气干燥起来,养阴除燥自然成了秋季养生的“主旋律”。
滋阴生津灭“虚火”
夏天的火为实,而秋天的火为虚,虚火大多是因为阴虚造成的,随之转变为“燥”。它的主要表现是困倦乏力、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等。秋天本应该是阳气渐收,阴气生长的时节,但由于经过漫长的夏季,人体损耗较大,不少人会出现阴虚症状,故应将养阴和除燥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初秋的燥称为温燥。一般来说,可以在膳食中增加山药、银耳、莲子、甲鱼、鸭子等滋阴生津的食材。也可以将百合、沙参、玉竹、麦冬等滋阴润燥的药材,搭配瘦肉、红萝卜、荸荠等食材制作药膳。可以多吃酸甘,少吃辛辣,因为气候干燥,吃辣会使原本亏虚的津液更加匮乏。
不可过度贴“秋膘”
秋季,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有利于改善脏器的功能,增强体质。这个时候适当多吃些鸡、鸭、牛肉、鱼虾,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有康复、祛病和延年的功效。不过,这个度还得把握好。很多人以贴秋膘为由,放开嘴巴过量进食,导致旧病复发。
早卧早起解“秋乏”
入秋以后,逐渐昼长夜短,应该做到早卧早起,睡眠时注意保暖,不可裸腹,不可卧凉榻。很多人觉得睡不醒,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增加睡眠时间了。此时,每天可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注意劳逸结合,切忌熬夜。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进行散步、慢跑等和缓的运动,出汗后,要及时补水。从中医角度来讲,汗出得越多,越易阴虚。因此,秋季的运动量不能过大,轻微出汗最佳。徐小翔/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