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年)的画笔始终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他的艺术创作是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描绘,体现了其将个人之思融入历史洪流的实践艺术哲学。
绘狮与抗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大后方,先后在重庆、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工作和生活。
徐悲鸿到重庆后,继续在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这期间,他创作了国画《负伤之狮》《巴人汲水图》《巴之贫妇图》《六骏图》等作品。
许多人只知道徐悲鸿画马是一绝,不知道他也非常善于画狮子。他回忆柏林学艺经历,写道:“柏林之动物园,最利于美术家。猛兽之槛恒作半圆形,可三面而观。余性爱画狮,因值天气晴明,或上午无游人时,辄往写之。”
《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侵占了大半个中国,面对大好河山的沦陷,徐悲鸿难掩悲愤之情,专门画了一只负伤的雄狮回首眺望,以隐喻中国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抗战全面爆发几个月后,上海和南京相继沦陷,武汉岌岌可危,徐悲鸿为筹款捐助无家可归的难民,也为了向华侨和国外宣传抗战,决定去新加坡举办画展。
国画《侧目》创作于1939年徐悲鸿赴新加坡之际。图中的狮子身形瘦削,目光犀利,蓬松的鬃毛更增添了一份威武。画家以粗犷爽利的笔墨突出狮子的肌肉结构,彰显其利爪扣紧山岩的力度与威猛的气势。雄狮猛然回身,紧盯蜷缩在下方的毒蛇。一目了然,狮子象征中华民族,蛇代表侵略者。
1943年,抗日战场的总体形势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态势发展。徐悲鸿将久积心中的愤懑和对胜利的渴望倾注于笔端,绘制了《会师东京》。画中战云密布,七只大小狮子“会师”于富士山巅,怒视东京。右下角的一抹红标志着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来临。这既是作者的美好愿望,也是对时局的正确判断。徐悲鸿巧妙地以“狮”字的谐音为题,完成了这幅群狮登山怒吼的杰作。
家国情怀蕴藏于题跋间
徐悲鸿的画继承了古代文人画题跋的传统,画与文字融为一体,相互喻示,借以表达对过往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关注。
徐悲鸿喜画雄鸡,作于1937年的《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挺拔的翠竹在风雨交加中摇曳,预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只雄鸡独立于峭岩之上,引吭高鸣,高亢的鸣啼穿云破雾,这股冲破黑暗的英雄之气旨在唤醒沉睡的中华大地。画家在跋中写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1941年,时值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徐悲鸿连夜画出《奔马》,右侧题词“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1943年秋所绘《八骏图》上题“披发何时下大荒,河山举目共凄凉……百年多少登高泪,每到西风洒几行。”令人想到杜甫的忧国忧民。
1942年的《哀鸣思战斗》上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壬午始寒,悲鸿作于重庆。”壬午年正是马年,此时抗战处于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画家以一匹昂扬不屈的骏马来激励军民,不畏敌人,继续战斗。
马图也可承载画家为胜利的欢呼。如1940年5月,徐悲鸿出访印度之际,听闻国内鄂北抗日大捷,欣喜之下画《群马图》,左上角题:“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悲鸿时客喜马拉雅之大吉岭。鄂北大胜,豪兴勃发。二九年五月。”
1938年,当徐悲鸿得知中国空军在武汉经过四次交锋,击落日军数十架飞机后,激动之余,提笔挥毫,画了一只在空中展翅飞翔的雄鹰,赞扬道:“日前我神鹰队袭汉口倭机,毁其百架,为长沙大胜余韵,兴奋无已,写此以寄豪情,悲鸿。”
抗战岁月成就创作辉煌
徐悲鸿有自己开辟的“抗日战场”。他足迹踏遍西南各地,其间又到访东南亚各国,为卖画筹资捐助抗战而四处奔波。1939年10月,徐悲鸿赴新加坡举办艺术展以筹资援助难民之际,根据当时名噪一时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创作了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直接反映抗日题材的大型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也是在这一年,应泰戈尔邀请,徐悲鸿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
1940年5月,徐悲鸿在喜马拉雅山大吉岭居住时创作了油画《喜马拉雅山》,还完成了大型人物画《愚公移山》,这幅作品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战、抵御外敌意志的坚定表达。
同年11月,徐悲鸿结束了印度行程,又前往新加坡。在返国途中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接连举办画展,将其收入全部捐献给祖国,支援抗战和救济灾区。《新华日报》《新蜀报》等媒体于1941年6月17日同时报道了徐悲鸿筹资捐助抗战的事迹。如《新华日报》刊载:“我国名画家徐悲鸿氏,年前为出国赴马来亚一带举行画展赈会,所有收入,共约六万元,全数汇交当地邮件筹赈会,汇回祖国赈灾伤兵难民。”
1942年6月下旬,徐悲鸿从昆明回到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并在盘溪开始筹建中国美术学院。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六骏图》。1943年夏天,徐悲鸿带领学生游历青城山天师洞道观,后根据屈原的《九歌》创作了《山鬼》《国殇》等国画作品。其中源自屈原《九歌》的《国殇》讴歌了为国杀敌的勇士。图中士兵冒着飞驰如雨的箭镞,目光坚毅,挥戈向前,冲入敌阵。
徐悲鸿擅用古典题材对现实社会进行隐喻,创作具有时代情感的画作。他的艺术语言在推动中国画保持勃勃生机的同时,亦承载了他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炽热情怀。
(据《北京青年报》王建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