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真的意味着日行八百里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不过,古代各朝各代的“里”,长度并不相等。以周朝为例,当时的一里约合三百米,因此,“千里马”一天的行程也不过是三百公里。
那这个“八百里”的速度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据《后汉书》记载,“八百里加急”是汉代一种紧急军情报告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三十里设一个驿站,每站都有专门的驿使负责传递信息。当有紧急军情需要上报时,驿使会骑马飞奔,日行一百五十里。如遇紧急情况,则会启用日行三百里的“奔命书”(汉代紧急军情文书)。
汉宣帝时,羌人结盟,前去巡视的大汉使臣义渠安国处理不当,导致羌人不满,西北局势不稳,于是启用“奔命书”。根据《甘肃省志邮电志》记载,汉朝从金城郡到长安大约是一千四百五十里,七天时间跑了一个来回,平均下来一天四百一十里。
汉代为高效驿传奠定了基石。到了国力空前强盛的隋唐,不仅驿站网络星罗棋布,而且对传递速度的要求也进行了制度化、分级化管理。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近1700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2万多人,其中驿兵1.7万人。
北宋神宗时,驿传的制度管理更趋向于高效化,建立了“金字牌急脚递”制度。驿站常备快马,要求“过如飞电,望之者避路”。“金字牌急脚递”配发红漆黄金字的木牌,上有“御前文字,不得入铺”的字样。递卒不舍昼夜、风雨兼程,快马系有铃铛,沿途递铺交接公文须在道路上进行,听到铃声立刻派骑兵于路口等候,拿到公文后快马加鞭飞驰下一站。
明代,虽速度未显著提升,却在管理体系上更加严密,公文需附“火票”注明时限。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登基未满一个月,就下令设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并要求“每十里设一铺,铺丁十人”。全国设急递铺约两万处,形成以南京、北京为中心的辐射网络。明成祖迁都之后,更是开通了连接13个布政司的七大驿路干线。
清朝在沿用明代急递铺的基础上,增设“驿站”“塘站”(边疆军事通讯),中央设兵部车驾司与理藩院分管内地与边疆驿务,形成以北京为中心,驿路分为官马北路、官马南路和官马西路三大系统的交通网络,便于朝廷传递文书和运输物资。康熙年间,吴三桂叛乱时,昆明至北京近3000公里的军报,清朝驿卒仅用9天送达,其速度堪比现代普通的平邮。(据《北京青年报》 马庆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