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爆发,11月12日结束)的硝烟已消散八十余载,但那些泛黄日记中渗出的血泪依然灼烫着历史的书页。这些记忆碎片在时光长河中沉淀,拼凑出一幅立体鲜活的战争图景。
战火中崩解的生活
1937年8月12日,上海长城唱片公司职员张德治在日记扉页郑重写下:“虹桥事件(注: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强行驾车闯入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该事件后来成为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的借口)发生后,沪上情势步步紧张,数日内战事势必爆发。择定今日起,每日将新闻战况,载于册中,俾留纪念。”这位因家道中落辍学的浙江余姚青年不会想到,他的这本《八·一三日记》(原名《杂录》)将成为记录淞沪会战珍贵的民间档案,填补许多官方史料的空白,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当日军的炸弹落在闸北,张德治蜷缩在租界边缘的亭子间里,用颤抖的手记录下这场浩劫的降临:“附近一带店铺,玻窗俱遭炸毁,千疮百孔,宛如地震之后,四街血肉横飞,陈尸遍地,惨不忍睹,遭此罹难者,达四五百人……”“晨阅报,始悉南京路上惨剧之详情,被炸区域面积约有三四十米突(注:即“米”),先施公司东南部为被炸中心,该处适为全沪繁闹之区,故死伤约七百余人……”
与张德治的日记相互印证的,是江苏常熟乡绅徐兆玮的《徐兆玮日记》。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战火迅速蔓延,战争的阴云也逐渐笼罩江南。徐兆玮虽身处常熟,却每日通过报纸和收音机密切关注战事。他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周边的种种行径,如军舰测量水位、士兵登岸侦察与实弹演习等,字里行间满是对战争临近的忧虑。
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的报纸投递受阻,收音机也不能准时播报新闻,这让急切希望了解战况的徐兆玮焦虑万分。他在日记中不断提及对报纸的期盼,如9月30日,当得知有停售几天的《琴报》《新生报》送到时,他心中顿时大喜。10月16日,听闻《琴报》停刊,他极为失落。11月1日,当《常熟报》迟迟不能送到时,他的心情则是“沉闷极矣”。买到报纸时的欣喜与获知报纸停刊时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出民众对时局的关切。
集体记忆的血色拼图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官兵视死如归,以血肉之躯筑成御敌堡垒。据亲历会战的老兵吴亚夫回忆,在被称为“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因罗店战壕距长江仅数百米,散兵坑挖好后瞬间变成水塘。他们的双腿只能终日浸在泥水中。敌舰炮弹如飞蝗过顶,爆炸气浪将泥浆掀入眼鼻。另据国民党将领吴允周口述,师部特务连连长曾告知他,说在战场上看见两个伙夫,挑了大半担饭菜从火线上下来,连长奇怪怎么饭菜都没吃完,伙夫说,清晨送去的饭菜被全连哄抢,晚上送上去,仅吃了一点,因为阵地上只剩下十几个人了。
战争的残酷在日军士兵的日记中同样得到印证。新兵永松宇八在9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在与中国军队的作战中,“我方损伤不少,水迫中了迫击炮弹,鼻子以下到胸部,炸得不成模样,有点凄惨”。他茫然叹息:“打仗,这简直不是人做的事。”当10月初阴雨连绵时,日军在尸堆中翻找炒米充饥,其笔下的文字浸透着绝望:“到处都是烂泥地啊!三天两晚没有吃饭。钢盔上沥沥不断的雨声。已经没有香烟了,唯一的火柴也湿透了。饥饿与夜寒交迫着的我们!”
日军士兵荻岛静夫在中国3年,写了7本日记。他笔下的罗店战场展现出战争对人性的异化:“泥水淹到了下腹”“每天供给一次饭团子,用沾满稀泥的手抓着吃”“喝的是有人小便了的水”。他还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军队的坚强“削弱了我们的士气”,前线的战士“都想退回到后方,因轻伤撤退下来是非常幸福的”,“而身体健康的前线战士,不知何时会得到死刑的宣判”。
沉重抉择背后的将士悲歌
高层将领的日记与手令,记录着艰难抉择与铁血誓言。
在宝山孤城,戴着眼镜、举止儒雅的姚子青(时任国民革命军第98师第293旅第583团3营中校营长)致电旅部:“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当日军动用30余艘军舰、十几架飞机将宝山城夷为平地后,姚子青带领残部展开巷战。至1937年9月7日晨,除一名传令兵外,全营近600名官兵壮烈牺牲。
更悲壮的誓言来自时任第14师第42旅旅长郭汝瑰。他在罗店前线临危受命时,给师长霍揆彰留下遗书: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草。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这份遗书在战火中保存下来,成为中国军人不屈精神的永恒见证。
四行仓库的坚守更是充满了战略与政治的双重考量。当大场防线失守已成定局,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为大部队撤退做掩护。在四行仓库的战斗中,谢晋元与士兵们并肩作战,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他们毫不畏惧。谢晋元在日记里记录了战斗的经过,每一次击退日军的进攻都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但同时也为战友不断牺牲而悲痛。仓库外,童子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送来国旗,这让谢晋元与士兵们深受鼓舞,他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42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坚守四天四夜,抗击日军数万人,歼敌200余人,伤敌无数,树立起“八百壮士”的英雄群体形象,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但这场持续三个月的血战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将侵华日军主力从华北吸引至华东,为中国方面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据《文史博览》 侯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