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老友新闻

收藏3000余件老物件建了一座博物馆

张玉华:让山海关历史“活”了起来

2025年09月15日

  本报记者 李晨阳

  通讯员 李彬

  9月12日上午,在秦皇岛山海关古城历史博物馆内,张玉华正站在“民国厅”展柜前,向20余名参观者讲述榆关抗战历史。作为这座博物馆的馆长,20多年来,张玉华收藏了3000余件与山海关历史文化相关的老物件,将山海关600多年的历史生动展现在群众面前。

  今年75岁的张玉华是一名退休干部。3岁时,他随家人从辽宁迁居山海关生活。童年时期,他就对山海关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父亲经常给我讲山海关的故事。有时,我连饭都顾不上吃,缠着父亲追问更多细节。”张玉华说。

  2003年,张玉华调到北京工作。有一次,他在潘家园古玩市场看到了一张清代乾隆年间的山海关地契,纸张虽有残破,但文字、官印清晰可辨。“看到和家乡有关的老物件,我感觉特别亲切。”张玉华说,他当即买下了这张地契。从此不管走到哪儿,张玉华都会特别留意与山海关相关的物品。旧报纸、老钱币、破损的砖瓦……随着时间推移,张玉华的藏品不断丰富,他也萌生了建一座博物馆的想法。

  2017年,在山海关区政府的支持下,张玉华在山海关区古城西大街建了一座1500平方米的山海关古城历史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分为“揽古堂”“明朝厅”“清朝厅”“民国厅”“现代厅”和“督师、经略、总督”长廊及古石园等七个展区,展出了上千件和山海关相关的藏品。

  博物馆对外开放后,张玉华又多了个“讲解员”的身份。“每一件展品的说明都是我写的,我还会结合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为游客讲解,让大家对山海关文化更感兴趣。”张玉华说,遇到参观人数多的时候,他就一整天泡在博物馆里。

  张玉华多年的坚持,也感染了身边同样热爱山海关文化的人。一次,张玉华在海港区驻操营镇发现了一门明代的石炮,该炮重1000多公斤,由红砂麻石制成,是研究明代山海关军事防御的重要文物。他立刻辗转联系到石炮的保存者,说明建馆初衷后,对方竟无偿慷慨捐赠。这让张玉华十分感动,也坚定了他将博物馆办好的决心。

  2021年7月5日,一位深圳游客的到来,让博物馆的意义多了几分重量。当天下午,在“民国厅”榆关抗战牺牲战士的照片前,谢建林兄弟三人一眼认出了他们的三爷爷谢振藩,激动得掩面而泣。多年来,谢建林和家人一直四处寻亲,却始终没找到谢振藩的安葬地,“我从网上搜到这里有座历史博物馆,就跟两个弟弟商量,过来试着找找。”谢建林告诉张玉华,没想到,这里了却了全家人多年的心愿。

  据张玉华介绍,1933年榆关抗战中,身为东北军连长的谢振藩为掩护战友撤退牺牲了,葬于石河畔。得知山海关古城历史博物馆倾注了张玉华无数心血,谢建林满怀敬佩与感激:“谢谢您保存了三爷爷唯一的照片,让更多人铭记先辈保家卫国的历史,珍惜当下的生活。”

  如今,山海关古城历史博物馆每年都会接待秦皇岛市的单位、学校等前来参观,成为宣传秦皇岛、传播山海关文化的“活课堂”“亮名片”。张玉华还让儿子和孙子一同加入到了讲解队伍,一家三代人一起守护这份历史记忆。谈及这份坚守与期待,张玉华坦言:“我希望更多人通过老物件看懂山海关、爱上山海关,让山海关历史文化代代相传。”

2025-09-15 收藏3000余件老物件建了一座博物馆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8857.html 1 张玉华:让山海关历史“活”了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