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老友新闻

“数字遗产”应有继承机制

2025年09月15日

  

  江德斌

  在数字化时代日益深入的今天,一代代老龄网民逐渐老去,数字遗产继承问题愈发凸显。社交账号、游戏道具、虚拟货币……这些虚拟财产不应由平台单方面回收或注销,而应建立妥善的继承机制。

  近日,“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微信客服回应称:账号若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可能会被系统回收,所有内容,包括朋友圈、头像、微信号等都会被清空且无法恢复。建议定期登录微信账号保持活跃,避免账号进入保护状态或被回收。此前,微信官方曾发文表示,对不活跃,长期未登录且没有零钱的微信账号,将会被系统注销,无法使用。

  从平台管理的角度来看,账号回收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平台需要对大量的账号进行管理和维护。回收长期未登录的账号,可以释放服务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存储和运营成本。同时,也有助于防范僵尸号、恶意账号等,消除对平台和用户体验造成的安全隐患。

  然而,规则的制定不能仅考虑效率与成本,更应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微信已经成为国民级应用,拥有庞大的社交用户群体,不仅是人们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平台,更是亲朋好友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微信早已超出工具属性,已成为记录生活、维系情感的重要载体。对于逝者的亲友来说,微信聊天记录,朋友圈中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是他们回忆逝者、寄托哀思的重要载体。每一条信息,都可能蕴含着一段珍贵的回忆、一段无法复制的情感。因此,当亲人逝去,相关内容将因账号回收而消失时,自然会感到焦虑和不舍。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而且,每个网民都有若干个网络账号,以及价值不等的虚拟财产。由此可见,在数字化时代,随着一代代老龄网民逐渐逝去,数字遗产继承问题愈发凸显,诸如社交账号、游戏道具、虚拟货币,平台不能任意回收、注销,而应提供妥善的继承机制。

  在数字遗产的处置方面,目前我国的法律尚未有明确规定。因此,为消除广大网友,尤其是老年网民的顾虑,国家需及早立法,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厘清数字遗产的范围和继承方法,为数字时代的情感记忆、虚拟财产传续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平台应通过优化规则、创新功能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比如“遗产继承功能”“联系人托管”或“纪念账号模式”,以便让逝者的数字足迹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继承。

2025-09-15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8855.html 1 “数字遗产”应有继承机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