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幼时在乡下,住的是三间乡居,门前有一方小院,院角种着几株月季。每日上学,要走过三里田埂,穿过一片油菜花田。春日里,那油菜花开得金黄灿烂,蜂飞蝶舞,香气能飘出几里地。村口有个小卖部,玻璃罐里装着花花绿绿的糖果,是我童年向往的地方。每当我攥着攒了许久的几分钱站在柜台前,店主王婶总会多给我一颗糖,笑着说:“读书娃,多吃点儿甜的,脑子灵光!”那时节,我常羡慕城里来的孩子,他们穿着整洁的校服,背着漂亮的书包,谈论着我从未见过的新奇玩意儿。这种比较之心,如野草般在我心头疯长,使我的少年时光蒙上一层灰暗。
父亲察觉到我的心思,一个夏夜,带我到打谷场乘凉。满天星斗如碎银般洒在深蓝的天幕上,远处传来阵阵蛙鸣。父亲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你看,有的星星亮,有的星星暗,可哪一颗星星因为不如别的星星亮就躲起来了?”我仰头望着浩瀚星空,那些星星或明或暗,却各安其位,各自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父亲又说:“人就像星星,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亮法。田里的稻子不会跟山上的松树比高低。”夏夜的风轻轻吹过,带着稻花的香气,也吹散了我心中郁结多时的迷雾。
长大后,我到县城读书,比较之心又起。同窗中有干部子弟,有商人子女,他们的见识谈吐与我这般乡下孩子大不相同。每逢课余,他们谈论最新款的随身听,炫耀新买的球鞋,我则默默缩在教室角落,生怕被人注意到自己磨破的袖口。这般心态,使学习沦为改变命运的苦役,知识变成攀爬的阶梯,全然失去了求学本真。直到高二那年,新来的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我的家乡》的作文。我写门前的月季,写夏夜的蛙声,写秋收时金黄的稻浪,写冬日里温暖的灶火。没想到,这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下课后,那位总是炫耀新文具的同学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真羡慕你能写出这么美的乡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所拥有的,或许正是他人所向往的。
我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入职一家大公司。职场中,有人炫耀新购的豪宅,有人谈论海外度假,更有人比较职位高低、薪资多寡。初时,朋友亦不免心动,努力追赶所谓“成功”标准,日日加班,夜夜焦虑,身心俱疲。某个深夜,朋友伏案工作至凌晨,忽觉胸口剧痛,几欲昏厥。强撑至医院,医生诊断是过度劳累所致。出院后,朋友递交了辞呈,回到家乡小镇开了间小小的茶馆。每次我去看他,他总说:“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比别人过得好,而是活得像自己。”
生活从来不在别人嘴里,而在自己心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与其在他人眼光中左顾右盼,不如专注于自己的脚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田埂小路。这条路或许不平坦,却通向心灵的故乡;这步伐或许不矫健,却踏实而从容。
凯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