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何香凝与廖仲恺的“天足缘”

2025年09月10日

  “亲密战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廖仲恺、何香凝的高度评价。廖仲恺与何香凝两人的爱情,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深情,更是革命战友之间的默契与支持。他们在共同的革命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共同缔造了一段不朽传奇。

  “双清楼”的美好时光

  何香凝出生于香港的富裕家庭,自幼聪慧过人,且性格独立。她拒绝缠足,成为家中唯一拥有“天足”的女子。廖仲恺则是旅美华侨之子。两人素不相识,更没有经过自由恋爱,所以他们的结合是旧式婚姻。先通过媒妁之言而订婚,然后迎娶。但是,在这对以旧式婚姻结合的夫妇中,却存在一些新的元素——他们两人的结合,是所谓的“天足缘”。

  廖仲恺的父亲由于亲身经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让女子缠足是中国的一种耻辱,加上他又是客家人,所以留下遗嘱:儿子必须讨个“大脚”妇女做媳妇。可是,在19世纪末,中国的妇女几乎都裹着小脚,尤其是上层社会里,更难找不缠足的大家闺秀。

  天下事无巧不成书。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恰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可谓天作之合。

  1897年10月底,19岁的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了。

  他们两人结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何香凝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的青年,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何香凝很快就抛掉新婚之初曾因廖仲恺身材不高而颇感不乐的情绪,转而非常热爱他、尊敬他、体贴他,把繁重的家务劳动都担在自己肩上,让廖仲恺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夫妇二人又都喜爱画画和诗词,志趣相同,堪称一对美满的伴侣。

  一次,时逢中秋佳节,皎洁的月色给他们的斗室洒下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为了纪念这段时光,他们特地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夫妇俩在“双清楼”中共同居住了四五年之久,直到1903年去日本求学。

  变卖首饰求学扶桑

  何香凝和廖仲恺的结合,对她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丈夫成了引导她前进的老师,大大增进了她对祖国前途的关心。正如何香凝回忆说,因为“听仲恺常常谈及时事,逐渐加深了我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

  戊戌变法失败后,廖仲恺产生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但是,由于申请不到官费,他们“为经济所困,议之再三,迄未果行”。当时,廖仲恺父亲的遗产已被哥哥廖恩焘挥霍得差不多了。叔父廖志岗生活很阔绰,却不肯全力帮助他。

  这时,何香凝把陪嫁的珠玉、金银、翡翠等首饰和所有的细软及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作为出国的留学费用,帮助丈夫赴日。

  就这样,1903年1月,廖仲恺暂别了何香凝,满怀着兴奋感激的心情,途经香港跨海东渡扶桑。两个多月后,何香凝又把所有的杂物都卖掉,追随丈夫的脚步在同年4月到了东京。

  当时,漂洋过海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女青年可以说屈指可数。何香凝在学习之余,经常满腔热情地随同廖仲恺参加中国留学生的一些爱国活动和集会。

  1903年何香凝写了一篇表达她济世救民思想的文章——《敬告我同胞姐妹》。在这篇仅有700字左右的文章里,何香凝认为国家兴亡,不但匹夫有责,女子也应当共赴国难,和男子同样有担负国家兴亡的责任。

  继承丈夫遗志

  1904年初春,何香凝暂时离开东京,回到香港母亲家中分娩。2月4日,女儿梦醒降生到人间。梦醒满月后不久,何香凝又只身东渡日本回到廖仲恺身边。

  1905年9月1日,廖仲恺趁暑假回国筹措学费之便,途经香港,把一岁多的梦醒带往日本。

  当年,廖仲恺夫妇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副部长。两人在东京的家,也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集会场所。

  1908年9月25日,在东京大久保寓所,儿子承志又在响亮的哭声中出生了。廖承志年幼的时候聪颖出众,也很调皮。何香凝特别疼爱她这个又壮实又憨厚的小儿子,亲昵地称呼他“肥仔”。何香凝期望儿子将来会像他爸爸一样能干和有才气。

  1923年2月,孙中山返回广州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廖仲恺先后担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和广东省省长等要职。

  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廖仲恺非常重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的作用,他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忠实执行“扶助农工”政策,积极支持工农运动。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成为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左派的核心和旗帜。他也因此被国民党右派视为夺取党权、拆散国共合作的重大障碍。8月20日,廖仲恺在前往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议途中,被国民党右派豢养的暴徒刺杀于中央党部楼前。

  廖仲恺遇刺身亡对何香凝是巨大的打击。她在悲痛中写下挽联:“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然而,何香凝并未被悲痛击倒,她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1972年9月1日,94岁的何香凝走到生命的尽头。她在漫长的一生中,秉承孙中山和廖仲恺的革命精神,更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据《老年文汇报》

2025-09-10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8303.html 1 何香凝与廖仲恺的“天足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