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者串门

简办老伴丧事,我却被亲朋误解

2025年09月10日

  时间:8月26日

  地点:石家庄市某小区

  人物:郭先生(85岁)

  郭先生自述:今年8月初,和我相濡以沫60多年的老伴寿终正寝。遵照老伴的遗愿,我简单办理了她的后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我成了亲戚眼里的“狠心人”,邻居口中的“无情汉”。这些天,指责和流言像块石头压在心里,我无数次问自己:按老伴的想法办事,我真的做错了吗?

  18岁那年,在父母和媒人的撮合下,我与邻村的一位姑娘,也就是老伴成了亲。她比我大一岁,是远近闻名的勤快人。那时我还在上学,家里的活儿全靠她和爸妈。母亲常对我说:“你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家中大小事务都不用你牵挂了。”

  后来,我应征入伍离开了故乡。父母年岁渐高,家中里里外外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人身上。她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回家后还要为父母洗衣做饭,累得直不起腰,她却从未在信中向我抱怨过半句。

  直到1977年,部队批准老伴随军,我们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由于老伴文化程度不高,随军后她被安排从事环卫工作。那些年,她每天起早贪黑地清扫马路,回家后还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忙得团团转,生活并不比在老家轻松多少。而我因工作性质,家里的事很少能帮上忙。那时候,我便暗下决心,等退休之后,一定把家务全揽过来,还要带着老伴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她看看外面的世界,好好享享清福。

  然而,还没等我退休,老伴就得了脑梗。那天早上,她起床后突然站不稳,说话也含糊不清,我赶紧把她送去了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伴虽然脱离了危险,却留下了后遗症,吃饭要喂,走路要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只能提前一年退休,专门在家照顾。

  刚开始,由于缺乏照顾经验,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只能跟着护士一点点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翻身、喂饭、清理卫生、处理大小便等,这些活儿我都干得得心应手。在我的精心照顾下,老伴的状况也逐渐好转,甚至能扶着墙走几步。然而,好景不长,老伴又患上了心肌梗塞、高血压、冠心病等,她成了医院的“常客”。我也成了照顾老伴的“半个医生”,她早中晚的服药时间,我都牢记于心,甚至比自己的生日还要清楚。

  儿子和儿媳见我疲惫不堪,多次提出要请假回来替我照顾老伴。儿子劝我说:“爸,你这样熬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但我没有同意,老伴的病情并非短期内就能康复,儿子和儿媳不可能频繁请假。后来,他们又提议雇个保姆,我还是拒绝了。我并非舍不得花钱,而是心里不踏实——保姆终究是外人,不可能像我这样照顾得细心周到。老伴夜里需要喝水、翻身,保姆能否及时醒来?她服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保姆能否准确记住?再者,我深感亏欠老伴,年轻时她为家庭付出了许多。如今老伴病了,我要亲自照料她,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弥补。

  就这么着,一晃20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我记不清多少次把老伴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有一次,她半夜突然心脏不舒服,我搀扶着她下楼打车去医院。当时,我已年近八旬,扶着她走几步就喘,可我不敢停,怕一停就没机会了。

  去年夏天,老伴坐在轮椅上,看着我给她擦手,突然流着泪说:“从得脑梗到现在20多年了,我真没想到还能活这么长时间。这些年,多亏了你啊!”我赶紧打断她说:“咱俩是两口子,说这话就见外了。两口子就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不然还算什么两口子?”她没有说话,只是把我的手攥得很紧。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伴精神头好点的时候,她又跟我认真地说:“我能活到现在已经知足了,就是这些年让你吃苦受累,我心里过意不去。你对我付出太多了,我死后别大操大办,后事越简单越好,别折腾人。”我当时就跟她说:“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我一直觉得,对老人、对老伴,真心实意要放在生前,而不是等走了之后摆场面给别人看。你放心,我肯定按你说的办。”老伴听了,笑着点了点头,那是她最后几个月里,笑得最轻松的一次。

  老伴去世后,我没跟任何人商量,就按她的意思办了后事——没在家里设灵堂,没摆花圈,没通知邻居,没告诉同事和朋友,就连老家的亲戚也没说。只有我和儿子两个人,悄悄把火化、安葬的事办了。我想,老伴生前不爱热闹,也怕麻烦人,这么办她肯定愿意。

  可我没想到,这决定会引来这么多闲话。

  先是小区里的邻居,见了我要么不理,要么在背后指指点点。有一次,我买菜回家,就听见两个邻居在议论“老伴走了连个灵堂都不设,怕是早就盼着老伴死了。”我听了心里特别堵得慌,可我没跟他们争吵,毕竟嘴长在别人身上,我解释也没用。

  后来,我思忖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把老伴去世的消息告诉亲戚朋友,否则日后他们得知此事,难免会责怪我处事不当。我先拨通了一位朋友的电话,他一听便急切地说:“老郭,这是怎么回事?嫂子走了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们?就算我们再忙,也该去送嫂子最后一程啊!你这样做,实在太不把我们当朋友了。”我试图解释,这是老伴的遗愿,也是我的本意,但他根本听不进去,坚持说:“无论如何也不能如此草率,这简直是对嫂子的不尊重。”

  更让我难受的是老家亲戚的态度。我给妹妹打电话,她一听说老伴的后事已经办了,就开始在电话里哭着说:“哥,嫂子跟着你吃了一辈子苦,走了你还不好好给她办,你良心上过得去吗?你省那么多钱干啥?”老伴娘家那头的亲戚更激动。内弟接到我电话,开口就吼:“你这是办的啥事啊?谁家老人走了不是竭尽全力办好?你要是在老家这么办,乡亲们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你!”我跟他解释,这是老伴的遗嘱,可他根本不信,还说肯定是我自己不想办,别往去世的人身上推。

  我知道老家的规矩,白事大操大办是传统,一场下来没有五六万块钱根本打不住。到了三年忌日,还要再办一天。可我一直反感这种做法——生前对亲人不好,走了之后摆场面给谁看?花那么多钱,还不如生前多给亲人买件衣服、买点好吃的。我照顾老伴20多年,每天陪在她身边,她想吃什么我就给她做,她想说话我就陪她聊,我把该尽的心意都尽了,难道非要摆几个花圈、请几个人吹吹打打,才算对她好吗?

  这些天,我总睡不踏实,翻来覆去地想:我真的错了吗?按老伴的意愿办后事,不想麻烦别人,可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对老伴不够好?可我一想起老伴去世前跟我说“后事越简单越好”的时候,我又觉得自己没做错。我对老伴的感情,不是靠一场热闹的丧事来证明的。可为什么没人理解我的想法呢?

  (通讯员申德明协助采访)

  ■记者感言

  郭先生二十多载悉心照料老伴,遵遗愿简办丧事,这份真情远胜形式。流言虽扰,他对老伴的爱与担当,依然动人。

  ■串门预约

  唐山市的张先生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剪报的习惯。下一期,咱们去他家串个门。

  ■串门回音

  孝老爱亲 中华美德

  石家庄杨鸿恩:读了佟女士的文章,我深受感动。文中提到,她的老伴儿16年如一日照顾岳母,无论是日常的饮食起居,还是老人患病时的床前陪护,都做得体贴入微,这份心意与行动实在令人敬佩。

  这让我想起了自家的往事。听老伴说,岳母年轻时,她的婆婆也瘫痪在床,彼时岳父常年在外工作,照料婆婆的重担便落在了岳母肩上。她毫无怨言地尽孝,喂饭喂药、端屎端尿,从没有过一丝不耐烦,街坊邻里提起她,无不称赞。后来岳母年老,到我家一同生活了18年,我始终以岳母当年照料她婆婆的孝心为榜样,从早到晚都对她笑脸相迎,不敢有半点怠慢。每次出差回来,我总会特意给老人带些她爱吃的食物,岳母对我也十分满意,与人提起时总忍不住夸赞。

  如今我也步入老年,女婿对我同样十分关心。前段时间我洗澡时不慎摔了一跤,他立刻买来防滑座椅和马桶扶手,还耐心细致地一一安装好,这份体贴让我倍感温暖。所以我始终认为,孝老家风是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无论身份是儿子、女儿,还是儿媳、女婿,都应当以佟女士的老伴为榜样。

2025-09-10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8301.html 1 简办老伴丧事,我却被亲朋误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