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社址设在上海辣斐德路一个小小的过街楼里,3张办公桌把小屋塞得满满的。工作人员只有三人:除“光杆编辑”邹韬奋外,还有主管营业、总务和广告的徐伯昕,以及兼职会计孙梦旦。
为了把《生活》周刊办成“大众知音”,邹韬奋把主要栏目调整为时评、短论、人物介绍、通讯、随笔、游记等,编排上也别出心裁,配上插图和漫画。没人投稿,邹韬奋就自己写稿,他每期都要用不同的笔名同时为几个专栏撰文,“长长短短的,庄的谐的,都由光杆编辑包办”。这“并不是喜欢这样做,确是因为出于万不得已”。邹韬奋先后用过的笔名有孤峰、心水、落霞、谷僧、因公、思退、沈慰霞、惭虚、秋月、春风等。其中影响最大的笔名是“韬奋”。
每天,邹韬奋采用“跑街”的方式,把书店当作资料馆,经常光顾,寻找读者需要的信息。一些外文杂志价格昂贵,他只得当场阅读,边读边记,整理成文。他身兼多职,既要提笔写作,又要亲自跑印刷厂、看校样。直到《生活》周刊声名远播,投稿者多了起来,邹韬奋才改变了每期“唱独角戏”的状况。
据《人民政协报》 王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