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关中士族孟达为避战乱,与法正率族南迁益州,成为刘璋政权“东州兵”体系的一员。然而,刘璋的保守统治未能满足孟达的野心。建安十六年(211年),孟达与法正、张松组成“迎刘三人组”,率部曲四千投奔刘备,成为其入川的重要助力。刘备夺取益州后,孟达升任宜都太守,掌握兵权,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关羽之死与法正病逝,令孟达在蜀汉失去政治盟友。面对刘备的不满、刘封的排挤,以及东三郡地缘孤立(北临曹魏、东接东吴),孟达选择叛蜀投魏。曹丕夸他“姿度纯茂,器量优绝”。
投魏后的孟达并未放弃多方押注。他利用新城郡地处魏、蜀、吴交界的特殊位置,搭建起“地下交易平台”:222年,蜀将黄权兵败夷陵后经其牵线降魏;蜀汉牙门将王冲、东吴使节皆通过其渠道与各方联络。甚至诸葛亮也向其抛出橄榄枝,称“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试图策反。孟达则游走其间,既向曹魏表忠,又暗通蜀汉,甚至与东吴保持暧昧,以“乱世泥鳅”的姿态谋求利益最大化。
曹丕去世(226年)后,孟达在魏国失去政治靠山,与司马懿的矛盾日益激化。面对申仪告发其“通蜀”的证据,孟达试图再次叛魏归蜀。然而,他低估了司马懿——后者一面写信安抚“将军心贯白日”,一面八日急行军千里奔袭上庸。诸葛亮亦因其“无款诚之心”未全力救援。228年正月,孟达兵败被杀,部族被迁离故土,经营半生的新城郡亦被司马懿拆分瓦解。这位“有卿相之器”的投机者,最终因“不能始终”的反复性格,沦为权力游戏的祭品。
据《国家人文历史》 晋右使/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