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洪深:在烽火中成长的文艺战士

2025年07月14日

  洪深(1894-1955),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是剧作家、导演、文艺理论家,亦是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戏剧作家夏衍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经这样评论他:“从不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隔绝,他永远与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同忧喜……”

  提出“话剧”之名第一人

  1916年,洪深自清华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因十分喜欢戏剧,他还学了一些文学和戏剧的课程。当时美国正在上演英文版的《王宝钏》,但译本有损原著,舆论反应并不好。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洪深看后很苦闷。是年底,他组织了英文剧《木兰从军》的演出,受到华侨和美国民众的欢迎。洪深由此感悟到戏剧能唤起民族觉醒,便决心改学戏剧。

  1919年秋,洪深转入哈佛大学学习文学与戏剧,同时在波士顿声音表现学校学习,还进入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剧场管理等课程,后取得硕士学位。1922年洪深学成回国,国内正值文明戏日趋没落时期,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掀开了中国话剧运动史新的一页。“话剧”这个名词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过去所称的“新剧”是针对旧剧而言,而“新剧”是说话的戏剧,应该称为“话剧”才恰当。他的倡议得到了戏剧界的一致认可,此后“话剧”这一名称逐渐流行起来。

  洪深下决心要对文明戏加以彻底的改革。他首先要革掉的是不合理的男扮女装的恶习。

  经人介绍,洪深正式加入由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应云卫等人主持的由爱好戏剧的青年学生组成的业余剧团——戏剧协社,并担任排演主任。当时协社计划要排两个戏,一个是胡适创作的《终身大事》,一个是欧阳予倩的《泼妇》。可剧社里只有两位女演员,角色不够分配,而且有些社员还赞成以男扮女。洪深刚加入剧社不久,不便多作主张,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将两个剧目排在同场演出:一出男女合演,排在前面演;另一出用男演员扮女角,排在后面演,让演员亲自体验一下。果然,观众先看了男女合演,觉得说话动作都很自然;接着再看男扮女装,觉得那种憋尖了的嗓子和扭扭捏捏的动作实在可笑。从此,在戏剧协社的演出节目单上,再也见不到男扮女装的现象了。

  左翼运动中的勇敢战士

  1930年,洪深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2月,上海大光明影院放映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时,洪深当场呼吁观众向影院提出抗议,遭到“大光明”方面的殴打并被拘捕。

  当时,该影片虽因洪深的强烈抗议而停演,但这场斗争并没有结束。洪深被释放后,立即向法院起诉,控告大光明影院放映辱华影片,并且侵犯人权。开审时,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痛斥美帝文化侵略的罪行。几个月后,在上海电影戏剧界及社会爱国人士的热情声援下,洪深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主演这部影片的演员罗克在美国的报纸上公开向中国人民道歉;《不怕死》影片禁止再在我国上映;大光明影院正式向洪深登报道歉。

  全面抗战爆发后,洪深的爱国热情就像一团烈火般燃烧起来。他积极投入上海文化界的救亡运动,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二队,并自任队长,深入大后方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洪深是一位天才演说家,他慷慨激昂、极具感染力的讲演,特别能鼓动群众的情绪,这使得二队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

  1937年8月,洪深前往南京导演田汉的新作《卢沟桥》,该剧于8月9日在大华电影院正式上演。开演前,南京卫戍司令部突然来人通知停演,洪深和他们力争无效,就打电话给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邵力子不得已只好批准演出。但有一批混在观众席里的国民党特务群起叫嚣捣乱,仍企图阻挠演出。这时,洪深奋不顾身跳上舞台,慷慨激昂地来了一通演说,揭露了国民党屈服于日本驻华大使馆压力的真相。他的爱国热情点燃了全场观众和戏院职工的抗日激情,大家终于把这批特务轰出了戏院,使剧目得以顺利演出。

  1938年春,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在周恩来主持下成立了专司宣传的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由于工作需要,洪深不得不暂时离开二队,到第三厅负责戏剧工作。

  一次,汪精卫在武昌召开的国民党的茶话会上,对抗战形势发表了一些悲观失望的言论。当时洪深也在场,他越听越生气,汪的话刚一说完,他立刻站起来说:“我对汪先生的话有意见!”接着,就针对汪的谬论痛加驳斥。结果,他还没说完,汪精卫就在一群走狗的簇拥之下狼狈逃离了会场。

  “我准备做闻一多第二”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洪深贫病交加。一贯刚正不阿、愤世嫉俗的他深感“一切都无办法,政治、事业、家庭、经济,如此艰难,不如且归去”,遂于2月5日晨,与妻子和女儿在重庆服毒自杀。郭沫若等人闻讯后赶紧找医生抢救,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

  洪深的自杀,是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抗议,这与他几年前怒斥辱华影片、痛斥投降派的举动一脉相承。

  1942年12月31日,周恩来专门为洪深五十寿辰举行宴会,并全面评价洪深在戏剧文化运动中的积极贡献。诚挚的赞语焕发了洪深的创作激情,坚定了他与反动势力作不屈不挠斗争的意志。

  1946年7月,洪深返回上海。在这里,他仍不改旋风精神,坚决与反动派针锋相对。在上海各界人士追悼李公朴、闻一多的大会上,他任大会司仪。面对手持棍棒的特务,他大声表示:“我准备做闻一多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洪深曾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他以满腔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新的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之余,重新拿起戏剧武器,创作并导演了五幕剧《这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之后,他还亲自率领一个慰问团奔向朝鲜前线慰问人民志愿军。

  1955年8月29日,洪深于北京逝世,终年61岁。

  据《名人传记》叶介甫/文

2025-07-14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1697.html 1 洪深:在烽火中成长的文艺战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