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毛泽东巡视座舰“长江”号的非凡航程

2025年05月07日

  在中国海军史上,有一艘传奇军舰“长江”舰。“长江”舰原名“民权”舰,曾是国民党海军江防舰队的旗舰。1949年,“民权”舰在重庆江面起义,投向解放军,后华东军区海军将其命名为“长江”舰。这艘以中国第一大水系命名的军舰曾是毛泽东主席的座舰,在这艘军舰上发生了两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一是毛主席在“长江”舰上提出了建设三峡水库的构想;二是毛主席在“长江”舰上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这两件事对中国此后几十年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船能办大事”

  1953年2月,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毛泽东审时度势,筹划国家重心由战争转向经济建设,他提议下半年在北京召开一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会议”。为开好这次会议,毛泽东要求中央领导下到基层,进行深入的社会经济大调查。他自己则选定到武汉至南京地段进行一次沿江考察。

  毛泽东听取了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关于出行准备情况的汇报。当听到交通成了一大难题时,他指着地图说:“天上飞、陆地走都不行,我们就走水路,乘军舰去。”经中央办公厅、军委同有关部门协调,决定派“长江”舰担任这一任务,另派“洛阳”舰担任护航与保障任务。

  1953年2月19日,武汉江汉关码头,“长江”“洛阳”两舰舰容焕发,舰员在甲板上列队迎接首长。当江汉关大楼的钟声敲响11下,3辆黑色轿车驶进码头,毛泽东首先走出轿车,健步登上“长江”舰。两舰随即解缆启航,毛泽东挥手向欢送的人群告别,开始了一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航程。

  罗瑞卿等人把毛主席领进一个不足16平方米的舱室,舱室内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张木板床、两把扶手椅,塞得满满当当。罗瑞卿说:“军舰空间狭小,这个住舱比延安的窑洞还小。”毛主席笑言:“小船能办大事,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一个小船上成立的。这里可以看书、写字,可以接待客人,开个座谈会,蛮好!”

  毛泽东此次视察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调研钢铁生产情况。他在视察武汉钢铁厂后,又专程考察了沿江的钢铁厂。2月19日,“长江”舰驶达黄石市,毛泽东视察了大冶钢厂,观看了炼铁、轧钢、锻钢的生产全过程。在得知黄石附近发现了新的铁矿,开采价值很大时,他十分高兴,掂了掂厂长赠送的矿石样品说:“好啊,有了沉甸甸的矿石,黄石的‘巧媳妇’就可做有米之炊了。大冶是一块需要重新掂量的土地,希望你们把这个厂办大、办好。”

  2月21日下午,军舰锚泊芜湖港江中。马鞍山钢铁厂领导乘汽艇来到“长江”舰,厂长汇报说:“厂里开展‘一改二参三结合’以来,生产形势日新月异,产量稳定上升。我们有信心把钢厂办成南方重要的钢铁基地。”毛泽东称赞道:“你们做得好,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我要向全国推广你们创造的经验,把全国的钢铁生产掀起一个高潮。”

  建设三峡水库的构想在舰上诞生

  此次考察长江,毛泽东还特地请来中南水利部副部长、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林一山把毕生精力投入了长江水利建设,对长江流域水情了如指掌,毛泽东尊称他为“长江王”。

  毛泽东见到林一山,开门见山,直谈治水主题:“华夏民族是从治水开国的,夏朝的开国之君便是禹。”“滔滔江水白白流入大海,还会给沿江百姓带来灾害,一场暴雨一次洪峰就死几万人、十几万人。你是管水的,这次请你来,就是要听你说说怎样才能解决长江的水患。”

  林一山展开《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图》,说:“我们初步的防洪设想,是计划在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逐步兴建一系列梯级水库,拦蓄洪水,综合利用,从而缓解洪水的威胁。”毛泽东指着地图语出惊人:“费那么大劲修好多支流水库,但这些水库容量有限,还达不到控制长江洪水的目的。不如毕其功于一役,建一个三峡大水闸、大水库,既能发电、又能防洪,还便于航运,综合利用,让江水造福人民,你看如何?”

  毛泽东的话使林一山为之一振,他当即兴奋地说:“我们希望修三峡大坝。把三峡工程建成至少能够使用200年,但现在还不敢这样想。”为什么?林一山详细介绍了有关三峡的历史资料后说,三峡工程建成,消水灾、发电、通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举世无双。但移民、建坝、修闸,经济、社会投入也是天文数字。

  听了林一山的介绍,毛泽东指出:“正如你所说,三峡工程是百年大计。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到过三峡工程一事。我的老对手也请过美国人帮助建三峡,只是他没有真心建三峡,他的全部心思都花在怎么吃掉我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身上,所以他是搞不成的。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我们有能力搞三峡工程,也一定能胜利建成三峡工程!”

  就这样,在毛泽东与专家的倾心交谈中,一个关于建设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三峡超级水利工程的决心和初步构想,在航行中的“长江”舰上诞生了!很快,三峡工程便被正式列入新中国决策者们的议事日程。

  考察海军建设

  1953年2月20日深夜,毛泽东的住舱灯光通明,他整夜无眠,思考着为舰上题词。第二日清晨,罗瑞卿等人来请毛泽东用餐,看到办公桌上整齐地放着两张相同内容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毛泽东告诉秘书,将题词分别交给“长江”舰和“洛阳”舰。

  22日凌晨3时,“长江”“洛阳”两舰顺利驶抵目的地南京下关的中山码头。毛泽东畅谈此次航行时说:“常说一举两得,我是‘一举多得’,不虚此行!”4时许,毛泽东缓步走下“长江”舰的舷梯,跨过趸船登岸,结束了这一非凡的航程。为全面了解海军建设状况,毛泽东检阅了专程调来南京的当时海军吨位最大的“南昌”号、“广州”号两艘护卫舰和“黄河”号登陆舰,以及新引进的两艘鱼雷快艇。检阅完毕,毛泽东高兴地与大家一起到会议室,畅谈海军历史,展望海军前景。海军编队领导代表全体舰员请求毛泽东题词,他欣然同意。因会议室挤满了人,毛泽东便来到隔壁的雷达室,在一张小桌子上挥毫泼墨,再次写了3幅内容相同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1968年,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发出通知,对部分军舰改用荣誉代号,“长江”舰被授予“53-219”号。1978年,“长江”舰退出海军现役序列,在吴淞军港码头的陆地上修造了“长江舰纪念馆”,“长江”舰成为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供群众参观、瞻仰的纪念舰。

  综合自《炎黄春秋》《党史博览》《解放军报》 陆儒德 吴殿卿 徐占虎/文

2025-05-07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03807.html 1 毛泽东巡视座舰“长江”号的非凡航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