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泽佳
“这项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只要我还有力气,就会继续弘扬引岗精神。”4月初,石家庄市鹿泉区85岁的老党员谢树坤荣获2025年1-3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称号,他欣喜地说。
谢树坤,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参加工作,1996年从县工商局局长职务上退休,现任鹿泉区讲师团成员,是鹿泉区关工委青少年教育工作室创办者。退休后,为弘扬引岗精神,他耗时多年,深入多地实地采访、抢救资料,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水从柏坡岭下来》。同时,他还免费为村民书写春联,为农村少年儿童开设公益书法、武术课,义务撰写约55万字的《小壁村志》,书写了一曲余热生辉的赞歌。
说起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水从柏坡岭下来》,谢树坤感慨万千。他说,这本书主要写引岗渠的修建过程。他介绍说,引岗渠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由平山、获鹿(现为鹿泉区)、元氏三县共同修建的一项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全长102公里,被誉为“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1974年3月25日,引岗渠提闸放水开灌,使沿渠三县人民获益,特别是鹿泉受益最大,老人们端起饭碗就想起引岗渠,常常谈论当年修渠的事儿。”谢树坤说,乡亲们希望他把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建引岗的激情岁月记录下来,让子孙后代铭记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乡。
当年,修建引岗渠时,谢树坤曾担任高迁公社、寺家庄公社的副书记,参加过里庄段明渠开挖和友谊隧洞等工程施工,对引岗渠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了写好《水从柏坡岭下来》,从2000年开始,他常常泡在档案局查阅原始资料,还多次到山东、河南了解引岗工程的艰巨性。他深入鹿泉、元氏、平山三地,采访了上百位引岗渠建设者。每次采访和搜集资料回到家,不管多晚多累,他都要把重点内容及时整理好,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当时,引岗施工团副政委董禄云已病魔缠身,说不出话来了,谢树坤就通过写字的方式和他交流了几天时间。谢树坤坚定地说:“一段段生动的回忆、一个个期许的眼神都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勇气,我必须把这段历史整理出来。”初稿完成后,他又几次把稿件打印出来让当事人核实,以确保内容客观真实。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2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水从柏坡岭下来》终于正式出版。
这些年,谢树坤一直为弘扬引岗精神奔波。为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展示出来,2015年11月,谢树坤在李村镇西小壁村100多平方米的自家老宅里,创办了文化活动室“清水河文苑”,为参观者宣讲引岗精神。寒暑假和课余时间,他还利用这个场地,吸纳热心教师,为少年儿童开设公益书法课和武术课。2021年,他又拿出3万多元改造活动场地。9年来,这座青砖灰瓦的院落,共招收9期学员、累计360多人。武术班教练周天飞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各地武术表演和比赛,取得各类奖牌100多枚,其中金牌30多枚。
如今,谢树坤虽年过八旬,但身体硬朗总也闲不住。前不久,他应邀到引岗渠西土门渡槽为学生讲述了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治水的故事。为纪念引岗渠通水51周年,3月25日,他精心组织策划的“引岗渠老照片”图片展,在鹿泉区民俗文化展馆开幕,共展出156幅老照片及80余幅画作,全面展现了引岗渠建设过程、引岗精神内涵以及对引岗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谈及未来,谢树坤说,他将深入挖掘引岗精神蕴含的时代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