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至暗时刻

2025年04月11日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对于身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来说,注定是相当难熬的一个月。因为就在这个月的12日,京师大理寺卿徐致祥上书弹劾张之洞的折子,送到了光绪皇帝面前。

  在大清,弹劾一名封疆大吏算不得是稀罕事。有意思的是,这次站出来弹劾张之洞的人是正三品的大理寺卿,一时间朝野震动,张之洞的官宦生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石破天惊的弹劾案

  徐致祥弹劾张之洞,罪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怠慢政务,经常不听下属汇报,胡乱安排工作;二是重用恶吏,任用一些昏庸钻营的官员;三是滥耗钱财,以修铁路、办铁厂和开矿为名,到处勒捐;四是架设湖南电报线引起民愤。

  徐致祥这次敢对张之洞出手,必定有一定的“舆论基础”。如果说怠慢政务、重用恶吏这两顶帽子在晚清官场是“普适性的”,那么在兴办实业上耗资巨大而收效甚微,就绝对戳中了张之洞的软肋。朝野上下,张之洞在实业方面不计成本的“屠财”行为,在当时早已声名远扬了。就连后来的《清史稿》也评价他“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说白了,就是张之洞喜欢搞大项目,但是往往虎头蛇尾,效益不佳。

  以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为例,该厂自始建至投产共花去资金600余万两白银,按建厂之初的计划,预计年产铁6万吨。然而,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停产为止,汉阳铁厂实际只生产出生铁5660吨,熟铁110吨,钢料1400吨,铁拉成钢条板1700吨,数量少得可怜。此外,铁厂还存在运营中选址欠妥、技术长期滞后、管理有缺陷等问题。

  但是,搞大项目、多花钱就是大罪过吗?如果只是这样,那就太简单了。张之洞曾坦言,自己办铁厂、架设电报线等是为开风气,而非牟利。他认为创新就要承担风险,搞大项目,成功了造福国家,失败了权当积累经验,何罪之有?况且,张之洞说得很明白:我不贪!反正办实业的经费没往我自己兜里塞,你尽管弹劾,我不怕!

  翻一翻张之洞的履历,他16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27岁的他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一直到光绪八年(1882年)才外放担任山西巡抚,很明显,张之洞作为一名笔杆子长期在朝廷任职,没有地方任职的经验。李鸿章40多岁时已经是直隶总督、封疆大吏了,而张之洞43岁时,还只担任一个翰林院侍讲学士的闲职。

  作为一个笔杆子出身的官员,张之洞更擅长舞文弄墨,要他真刀真枪地去干实业,未必比他天天骂的李鸿章等洋务派好多少。

  光绪帝的难题

  徐致祥敢在此时站出来弹劾张之洞,按照当时官场的游戏规则,绝对不是他一个人心血来潮,正义感“爆棚”,他的背后一定是一群人,而且必定有地位相当高的“大佬”对张之洞心生不满。对于这些,光绪帝心里非常清楚。

  攻击张之洞的几条意见虚虚实实,有攻击工作作风问题的,也有攻击经济问题的。徐致祥真正致命的攻击还是在于张之洞大办实业,开矿办厂,耗费巨大,觉得张之洞一定有经济问题,要求朝廷对张之洞进行查办。

  光绪帝接到这个折子同样心烦,张之洞毕竟是封疆大吏,朝廷里一伙人要借着皇帝之手收拾张之洞,他觉得不好办。张之洞是混迹官场多年的人物,早年得到慈禧太后赏识,在京城中是清流党的领袖,到了地方又先后任职两广总督、湖广总督这样的要缺,还积极参与近代化的改革,怎么看都是朝廷倚重的股肱之臣,这可不是凭三言两语就能“撸官”的。毕竟,万一处置不好,张之洞能掀起什么风浪谁也不好说。

  这案子既不能交给徐致祥去办,也不能交给与张之洞关系匪浅的李之藻、张之万等清流党“大佬”去办。思虑再三,光绪帝做了一个特别有水平的决定:把徐致祥弹劾张之洞的奏折分抄给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瀚章,让同样段位的两个封疆大吏去查张之洞的案子。刘坤一着重查张之洞在湖广任上的事情,李瀚章则着重查张之洞在两广任上的事情。至此,张之洞处于三面围攻的境地,湖广总督的至暗时刻来了。

  刘坤一的决定

  光绪帝把张之洞的命运交到了刘坤一、李瀚章手里,同朝为官,二人到底会如何办这个案子?

  刘坤一给派去湖北调查张之洞的下属定了个原则——“公事只问是非”,具体的工程细节、经费花销不是他应该管的范畴。说白了,只要张之洞的情况面上过得去,刘坤一没打算为难他。

  政敌攻击张之洞主要是针对他好搞大项目、花销无度,但如果人人揪着这点来兴师问罪,保不齐刘坤一自己也会被人扣帽子。所以,刘坤一对此时的张之洞更多是同朝为官的惺惺相惜。

  刘坤一私下对张之洞的心腹透露,他对朝廷的回复,“只就大处落墨”,“若专就一事一物分析辨别,转授人以指摘之端”。连帮张之洞“过关”的策略都想好了,隔着纸张都能感觉到刘坤一在拍胸脯,“决不令香帅有为难处”。于是,本来光绪帝是要刘坤一查办张之洞的,结果刘坤一处处体谅张之洞的为难之处,处处维护张之洞。

  说刘坤一徇私枉法吧,他讲的也确实句句在理。为官一方要做事,肯定会得罪一些利益集团,被人揪住一些小问题大做文章。张之洞并不是一个庸官,他确实想有所作为。

  但皇帝交办的案件总要有个结果,朝廷里一帮人铆足了劲儿要打倒张之洞,如果查办的结果是张之洞一点问题都没有,幕后那帮人面子上也挂不住。最终,张之洞同意承认自己在用人方面不察,但是把罪责一股脑推到下属赵凤昌头上。赵凤昌在当时尚属无名小卒,又有谁会关注他的升降?他反而因此备受张之洞器重,被调离湖北。

  事件有了戏剧性的反转。徐致祥一伙人兴师动众一番调查后发现,张之洞只是在用人上小有瑕疵,反而更加巩固了他作为洋务运动支柱之一的形象。

  据《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历史研习社/编著(天地出版社出版)

2025-04-11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01244.html 1 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至暗时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