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鼓励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短托照护。不同于传统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短托养老”入住时间短、灵活度高,可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照护需求。
《河北日报》:“短托养老”让居家养老家庭多了一种选择,少了一份压力。遇到子女外出、保姆休假等特殊情况,设施齐全、服务专业、时间灵活的“短托养老”可以随时补位家庭照护,保障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解除了照护者的后顾之忧。
“短托养老”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短至几天、长达几个月的灵活时间,降低了老人体验机构养老的门槛。体验过养老院丰富的游戏活动、专业的康养服务以及完善的适老化设施后,许多老人打破对养老院的固有认知,结束短托、签约长住。这既有利于人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也为养老机构拓宽了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西安日报》:从养老服务供给的角度来看,这种“短托”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喘息服务”。推广此类服务,一方面有利于将传统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结合起来,让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单一模式,能够帮助相关养老机构解决养老床位供需不匹配等问题,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这类服务的提供者一般包括专业护理人员、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群体,既能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又能为其提供情感上的陪伴与支持,让养老服务更贴近家庭需要,并进一步倒逼养老服务创新业态与养老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使相关服务更细致、更贴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短托”服务的出现为养老服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也体现了这个领域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足够尊重与关注。期待养老服务领域能持续推出新举措和政策,让公共服务与亲情温暖相得益彰,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使“老有所养”更有温度。
潮新闻:社会化养老机构确实有很多优点,但也要看到,不是每个老人都愿意一直住在养老院,适应中国社会对养老的多样化需求需要更灵活的解决办法。“短托服务”以其灵活性无疑可以扮演好兼容、过渡这个角色。长住、短托无缝对接,一起为老年人编织一张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大网。
当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要看其规模,不得不说,养老院本身资源就比较紧张,特别是一些普惠型养老院,一床难求是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有多少养老院有条件积极参与,又能拿出多少张床位来,不容乐观。推出的床位过多,可能影响养老院的日常经营,数量少,又不足以缓解市场饥渴。“照顾真空”这个问题,往往受节假日影响较大,有峰谷期的分布特征,如何应对,不让老人陷入排队、等待的痛苦中,也将影响“短托服务”的最终效果。
此外,价格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得让养老机构赚钱,有长期经营下去的动力,但也不能不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这就需要有个兼顾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可能报价相对较高,政府能不能给予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可以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服务价格。这些都需要加大投入进行解决。与春节期间保姆涨价的问题一样,在普惠式养老这一问题上,供求关系始终是无法绕开的关键因素,需要扩大供给,激活养老机构的主动性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