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末,沧州市区还没有立交桥,主要道路解放路从东往西要经过一个大坡道。那时,母亲在冬菜厂干临时工,父亲去了外地的五七干校,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因此,家里买菜、买粮、买煤都离不开我。特别是买煤那段记忆,让我特别难忘。
我家住在坡道西面,煤建公司在坡道东面,所以买煤必须要过这个大坡道。记得那年我13岁,初春的一天早晨,我看到家里的煤球没有了,就借了一辆小拉车,独自一个人去买煤。去时因为是空车,拉车没觉得费劲,在煤建公司买了150公斤煤球,拉起车来才感到很吃力。还好这一段是平路,我双手紧紧地攥住车把,使劲拉着车在公路上慢慢地走着。好不容易到了坡道下面,我使尽浑身的力气,却怎么也拉不上这个坡道。就在这时,一位穿着工作服的高个子年轻师傅看见我,赶紧把自行车停放在马路边,什么也没说就过来帮我拉车。他把车拉到了坡道上面,我心想下坡就省劲了,就对他说:“真是太谢谢您了,下坡我自己拉就行了。”可他却说:“下坡并不比上坡容易。坡这么陡,你要是掌不住车把,那可就危险了。”就这样,他又帮我把车拉下了坡。到了平地上,他问我:“家离这儿远吗?”我说:“不远,前面就到了,您快去忙吧。”其实我家离这儿还有三里多地。那天,我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眼里含着泪水,连声说着“谢谢、谢谢”,他却一边摆手一边说:“不用,不用。”说完,他就急忙返回去推自行车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位好心人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曹军红/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