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保健养生

“春捂”要注意“二凉四热”

2025年03月14日

  初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很多老年人会把“春捂”坚持到底,宁愿热着也不冻着,甚至捂出汗来。殊不知换季时,身体有些地方稍微凉些反而对健康有益。

  小心抵抗力越捂越低

  生活中,很多老年人会因穿衣过度而出汗,若身体出汗过多,容易出现腠理疏松,反而会感受风寒之邪。所以,在初春时节,很多人做好了保暖工作,但仍会反复感冒,其实就是不恰当的“春捂”,破坏了身体的防病能力。

  “春捂”要“二凉四热”

  头凉。中医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古语道“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相对于脚而言,头部的温度较高,体表1/3的热量经头部发散。同时,头部也是人体出汗较多的地方,因此头部易热、不易凉,保持头部适当的凉爽,有利于身体散热,避免上火。

  心胸凉。中医将心归为五行中的火,认为心本就有火的特质。如果将心胸部捂得过热,外热接内火,就会导致口干舌燥、腮红面赤、手足心热、心情烦躁等问题。因此,心胸处可以适当凉一些,比如晚上睡觉时,在保证卧室温暖的前提下,被子不用盖得太高,露出胸口可能睡得更踏实。

  手腕热。手腕处的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在中医理论中,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在春季,做好神门穴(如图)的保暖,是保护心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

  腰背热。虽然和心胸的位置相距不远,但腰背却是不能受凉的,因为我们的肾脏位于此处。在中医理论中,腰为肾之府,腰背受凉易导致肾阳虚,酸软怕冷、尿频及易于疲劳的问题就会上门。

  腿脚热。春季,很多老人会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是恶心、呕吐、眼睛痛等肝阳虚的表现。这就提示我们要重点保护足部和小腿部位了,平日热敷足临泣穴能很好地改善这种不适症状。

  肚脐热。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对于经常胃部冷痛和腹泻的人来说,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

  建议遵循“815”原则。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说明气温不稳定,需要捂,当气温连续保持在15℃以上,且维持了一两周时,就可以适当减少衣物。

  哪些人不适合“春捂”

  “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平时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人群,“春捂”不一定适合。

  据《中国中医药报》

2025-03-14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98083.html 1 “春捂”要注意“二凉四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