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看台

叶兆言:我其实是个很无聊的人

2025年03月14日

  头发有些花白、剪得很短,衣着干净利索,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叶兆言,经常就是这样一副温和从容的样子。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叶兆言从生活和历史的缝隙中寻找灵感,在小说里描摹世间百态,写出了《夜泊秦淮》《璩家花园》等多部作品。

  蔡秀英、祝医生、璩天井……在叶兆言笔下,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雷同之感。他的创作秘诀是,“写作其实也简单。你设置了一个人,就尽量把这个人写得跟真的一样。”

  他直言:“文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深入人心,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幸福

  《璩家花园》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故事。

  相传,璩家祖上做皮货生意,家资颇丰。到了璩民有曾祖父中举后,大兴土木,璩家花园声名鹊起。此后,它经历了战乱、社会浪潮的洗礼,如今成了被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

  在这部小说里,写了工人、保姆、小混混、教师、买卖人、知识分子等组成的市井生活群像,绵密的地理风俗从中亦可见一斑。  

  璩天井是故事里的主角,工作、生活均平平无奇,但做事情多少有点理想化,脾气略微执拗,为了恋人放弃大好前途,在工厂里当钳工。

  叶兆言如此解读道:“我希望笔下每个人物都不一样,璩天井尤其特别。通过他,我想表达的是,世界上真正最幸福的人,是全心全意的、能爱别人的人。”

  小说和现实

  小说里的璩天井,是一家工厂里的钳工。现实中的叶兆言也当过四年钳工,但性情跟璩天井却大有不同,一些熟悉他的人觉得,叶兆言总是带着一丝丝很自然的松弛感。

  叶兆言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按常人的设想,他会顺理成章地走上文学这条路,然而,他最初的工作却跟文学半点关系都没有,更没想过当作家。

  高中毕业后,叶兆言进厂当了一名钳工,日复一日听着机器叮叮咣咣的声音,内心的新鲜感逐渐散去,他便决心去考大学。

  参加了两次高考后,叶兆言被南京大学录取了,他成了中文系的学生。

  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如火如荼,写作成了一件很时髦的事情。正在读大学的叶兆言受到这股潮流的影响,也拿起了笔。1980年,他发表了处女作《无题》。

  岁月没有辜负努力的人。后来,他写出了《花煞》《别人的爱情》《追月楼》《马文的战争》等小说,拿到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等多个奖项。《璩家花园》是他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

  他的共情能力很强,但很少在小说里煽情,细节写得好,也都是点到为止。他说:“干吗要把人看哭了呢。文学的关键在于是不是能够深入人心,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笨拙”的小说家

  读者们或许很难想到,写作时笔触细腻的叶兆言,对自己的评价会是“无聊”:生活有规律,按部就班,没太多新鲜感。

  比如,很早之前,他就开始用电脑写作,可直到现在,也很少在网上冲浪,也不刷短视频,朋友转发“投喂”的信息足够他了解一天的新闻,“有啥看啥,跟看报纸差不多。”

  这并不妨碍他觉得网络特别可爱,“互联网流行,为人类浏览信息带来便利,也让个人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看手机也是一种挺好的阅读方式,适度就行。”

  叶兆言喜欢读书,却很少给别人提什么阅读方面的建议,“作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我只能告诉大家,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读书让你觉得快乐,这就是有用。”

  年轻时,他每天早晨开始写作,写一上午就停,下午游泳、读书,或是遛弯儿。他跟朋友合著过一本对话体小说,取名《午后的岁月》,因为觉得写作对自己来说,午后就结束了。

  比起热闹的交际场合,他更擅长独处,一个人待着也不会觉得无聊,旅途中的火车上、飞机上以及酒店里的碎片时间,会被他拿来写作,“这样感觉额外多了些时间,像是占了便宜。”

  写作早已成了他的习惯。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样,自己是个很笨拙的小说家,只是热爱写,想写,还在写,“作家都不应该自以为是,你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努力去写好。”

  上官云/文

2025-03-14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98075.html 1 叶兆言:我其实是个很无聊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