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有专家表示,未来,养老机器人将走进家庭,除了端茶倒水,还将承担陪伴、健康监测等任务,甚至要像专业护工一样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
光明网:养老机器人的诞生标志着技术创新与老龄化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战略性解决方案。机器人可通过提供日常生活辅助、健康监测和紧急响应,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照护负担。不过,养老绝不是帮忙做做家务,遇到紧急情况打打120那么简单。老年人不光需要非常细心且个性化的照料,更需要情感的慰藉。在这方面,机器人目前还难以胜任。
比如,一些机器人在复杂家庭环境中感知与交互能力不足,难以精准识别老人的意图或应对突发状况,比如跌倒、突发疾病,存在误报漏报风险。而且,机器人情感识别与深度互动能力相对薄弱,没有办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仅能提供预设回应,也满足不了老人情感陪伴的需求。此外,眼下养老机器人多聚焦于单一功能,缺乏综合服务能力。比如,助行机器人只能助行,做不了家务;情感陪伴机器人又难以提供实际生活支持。虽然养老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但就当下来说,在技术、成本、社会接受度等方面还有很多挑战。
《法治日报》:业内专家指出,当“老有所养”遇上科技,会对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意外紧急救助等方面提供积极帮助,进而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智能、便捷、精准、丰富且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同时也能减轻看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缓解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的状况,为突破深度老龄化在我国社会、家庭中逐渐形成的困境提供新的机遇。
此外,在推进人工智能养老研究与应用的同时,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养老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伦理评判体系,并加强隐私保护。只有这样,人工智能养老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重庆晨报》:养老机器人看似前景光明,但要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仍然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价格问题。如何降低成本,让更多普通家庭用得起机器人,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其次是社会观念的转变。对于许多人来说,让冰冷的机器代替子女照顾老人,总有一种“不孝”的感觉。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需要时间去慢慢化解。此外,机器人本身的功能还需要不断优化。目前的养老机器人虽然在陪伴和基础护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复杂护理和情感关怀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毕竟,机器人的语言和动作再“人性化”,也无法完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中新网:除了价格需要被“打下来”之外,未来养老机器人还需要更加安全可靠。安全性方面,机器人若因技术故障导致误操作,可能对老年人造成身体伤害,尤其在助行或紧急救援场景中。隐私保护上,健康监测和数据管理功能可能泄露老年人敏感信息,需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规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伦理层面,过度依赖机器人可能削弱人际互动,引发“技术取代亲情”的争议,需适度平衡技术与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