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有多重身份,包括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等等。我想,文学家应该是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的确,在文学领域,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巨大的。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是“教育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中国现代童话的开拓者。他主编了众多进步的文学期刊,发掘了茅盾、巴金、丁玲、沈从文等诸多后来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作家。
历史安排叶老来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首任社长、总编辑,真的是最美好的选择。因为他的一生,无论是自铸伟词的名山事业,还是敷教弘文的杏坛宗风,都离不开人民和教育这两个词。
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创作始终关注普通人的现实人生,在作品中展现鲜明的人民性。从文学创作伊始,他就用温和的笔触来写普通人,写他们的生活,也写最广大、最真切的中国的现实。在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摹中,社会的百态世相、人民的喜怒哀乐,都被真实地还原出来。他的文字,永远和人民的生活同喜同悲。
在叶老的文学作品中,教育事业是重要的主题,也是重要的土壤。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写得最多的是他熟悉的城郊乡镇学校和教师们。“教育小说”是他文学成就最高的一类作品。如《校长》《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等,都有着对学校生活和普通教师的生动刻画,为中国文坛贡献出一系列生动的教师形象。其中,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教育小说的高峰之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童话也是他文学创作中着力颇多的一类,他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现代童话集,被鲁迅称赞“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他创作的童话不只是为了给孩子看,也意在提醒成人要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他不只歌颂“爱”与“美”的理想世界,也时时观照着现实世界。作为负有盛名的作家,他“俯下身来”,积极创作供孩子们学习的课文。他编的《开明国语课本》,几百篇课文中约有一半是他新创作的,其余的也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叶老领导并亲自参与基础教育教材的编写,他充分发挥文学家之长,精心选择、修改课文,继续把自己的宝贵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在这一时期,叶老修改了自己的许多旧作。他自己说,修改旧作的语言是为了配合普通话的推广。以文墨为生的人大抵珍爱自己的文字,而叶老率先垂范,以此服务于新中国语言文字教育的事业。
写作品时,念着教育;改作品时,还念着教育。这就是作为文学家的叶圣陶先生,这就是人民的叶老,教育的叶老,终身记挂着、服务于“人民教育”的叶老!
(据《中华读书报》 邱华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