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老家过年,有挂灯笼祈福的习俗。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大门口、房檐下、院子里的树上,都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笼。这些灯笼有花钱买的,有自家做的。我家的花灯笼都是奶奶亲手做的。
奶奶心灵手巧,她做的灯笼结构美观,千姿百态,有神话人物、年年有余、岁岁平安、十二生肖等各式灯笼。
做灯笼的原材料是用高粱秸秆最顶端的那一节,它是白色的,光滑干净,皮硬芯软,能将竹签插入。每年一进腊月,奶奶就把秋季储备好的高粱尖拿出来,裁成灯笼的各个部件。每个灯笼要有4根里柱,4根外柱,一根底座内撑,两根里箍,两根外箍,灯笼框架的交接处使用竹签往两边插入。灯笼的框架做好之后,在外边糊上一层薄薄的白毛头纸。毛头纸有韧性,不易破损。之后,奶奶用黑颜色的笔画出框边和隔断,再分别用红、蓝、紫色的笔,画出想要的、表达祝福的图案。接下来,奶奶用红纸条把灯笼的上下口和四周糊好,最后用竹签把红蜡烛插到灯笼底部的内撑上,一个鲜艳夺目的花灯笼就完成了。等到除夕那天,我们挂起灯笼,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光亮四射,映衬出家里浓浓的节日气氛。
奶奶做灯笼在我们那片儿小有名气。谁家孩子调皮、撒娇,大人没招儿了,就把孩子领到我家,让奶奶给做个灯笼。所以,经常有调皮的孩子待在奶奶身边,入神地看着做灯笼的过程。灯笼做好之后,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拿出去玩儿。提着崭新的灯笼,孩子高兴了,大人心宽了,不住地跟奶奶道谢。
上世纪50年代,我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学生们搞“屋顶广播”,配合当地政府为老百姓做宣传。那时农村没有电,没有广播器材,我们学生两三人一组,晚上到农户的房顶上,用手电筒照明,用硬纸片卷成喇叭状,一句一句地大声宣读报纸或文件。我和大弟弟虽不是一个年级,但都有屋顶广播的任务。当时家境贫寒,买不起手电筒,奶奶就给我和大弟弟每人做一个小灯笼照明。奶奶做的小灯笼小巧玲珑,光线集中,提着很方便。每次“广播”时,我和大弟弟提上小灯笼,到老师分配的地点去广播,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乡亲们的夸赞。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电灯笼、LED灯笼等新式灯笼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灯笼,但是在我心中,奶奶制作的花灯笼依然闪耀着光芒。它们不仅照亮了我的童年,更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苗喜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