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1920年3月生于河南郑州,原名魏鸿杰,17岁那年辗转山西投考八路军115师军政干校时把名字改为“魏巍”。
1951年4月11日,魏巍撰写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毛泽东主席读后批示“印发全军”。
魏巍曾写道:“中国革命是世界上最壮观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在文学上无论如何该有相应的表现。在这中间,我愿尽自己的一点本分。”
他到部队采访历时3个月
2003年6月22日下午,小雨,空气异常清新。北京西山八大处甲一号大院西北门口。我(本文作者班永吉,历任解放军某部战士、文书、新闻干事等职)在一位战士引领下,沿着盘桓在山间的水泥路,来到山坡上的一座小院。精神矍铄的魏巍老人得知我要来采访他,早早就在一楼客厅里等我了。他穿着一条旧式绿军裤,两道寿眉给人以和蔼祥瑞之感。那天,魏巍特别愉快地接受了我两个多小时的访谈。
说起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谁是最可爱的人”。
从1950年到1958年,魏巍3次赴朝。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以及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内部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响,鼓舞了部队的斗志和士气,激发了国内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热情。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
在志愿军撤离朝鲜的时候,魏巍还写了《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结集出版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魏巍告诉我,1950年12月中旬,他接到任务,到朝鲜去了解美军战俘的政治思想情况。此次与他共同执行任务的有新华社的顾问、英国共产党伦敦区的书记夏庇若同志和新华社的处长陈龙同志。风雪弥漫,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到了朝鲜,在志愿军总部与政治部主任杜平同志见了面后,就前往碧潼战俘营了解美军情况。魏巍等3人在那里接触了许多美国士兵和军官,同他们进行了个别谈话。这些俘虏中不少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官兵,多数表现出厌战情绪,不愿远离故土,不理解也不愿意参加这次战争。
他们完成了调查美军情况的任务,给总政治部写了一份报告。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前方阵地去看看。于是他们顶着严冬的风雪,冒着敌机、敌炮的轰炸奔赴汉江南岸。夏庇若等同志到了汉城,魏巍则到了前线部队。
在前线,魏巍耳闻目睹了许多撼人心魄的事情,他决心留下来。此次在部队采访历时3个月,他看到我们的战士在面临艰巨的任务和艰苦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的精神,比过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看到的还要震撼,特别是这种英勇精神的普遍性更是空前的。伤员随队作战的比住院疗养的人数还多,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我文学路上的引路人
翻开眼前我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时的一本特别日记本,那上面是我的10多篇散文习作。在日记本扉页上,是魏巍在住院的日子里为我写的书信体“小序”。
小班同志:
看了你的这几篇小散文,写得很不错,已经有一个好的起点。希望你在健康的道路上,继续跋涉,继续攀登。
魏巍
1991年2月10日
魏巍为我的第一本书《心路弯弯》题写了书名,为我的第二部文集《无悔的心情》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班永吉同志是从战士成长起来的一位散文作家。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完全从基层干起来的。从他当战士起,就常写些部队生活的报道,很有成绩,以后上级又送他到军报当了新闻实习生加强培养。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报纸上已发表了不少“豆腐块”“火柴盒”的文章。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锻炼起来的。
接到这部文稿时,我欣喜地看到,他已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里,作者讲了不少对读者有益的启示。但似乎还觉得深度不够。这使我想到,作者如果在文学上想再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还需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用以构筑更雄厚的基础……
文字间,我分明感到他是那么关心关爱我。
魏巍在审定我这本书的修改稿时,还在我的一句话——“对透支你健康、透支你生命的事情,你要勇敢地说‘NO’”旁写道:“这要看什么事情,崇高的人民事业,自然可以透支、可以牺牲。”
和魏巍的最后一面
2008年7月5日,我应邀到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时代的鼓手·诗人——田间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魏巍的女婿李新志在会上宣读了魏巍在病榻上写的纪念诗人田间的一篇文章。在李新志的发言中,我才得知魏老已经住院了好些日子。会后,我约请《唐山晚报》记者安瑞华一起来到解放军总医院探望了这位世纪老人。
下午3点半,我们来到病房门口。魏巍的女儿魏平告诉我们,她爸爸还在午休,让我们在会客室里等一下。
约一刻钟过去,我们便被魏平大姐叫到她爸爸的病房。魏巍的老伴刘秋华也从西山八大处来到病房。在老伴提醒下,魏巍很清晰地喊出我们两个人的名字。
午休后的魏巍简单擦洗整理了一下,老伴刘秋华便自然地给魏巍手中倒出了一点护手霜。
我和安瑞华向魏巍介绍了当天上午田间学术研讨会的情况。魏巍说,没必要让李新志全文念完,应该把研讨会发言时间多留给大家一些。
谈话中,魏巍把2008年初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新语丝》和《四行日记》两本新著送给了我们。魏巍对我们说,他对这两部作品很满意。
当时,魏巍还在他新版的两著扉页上都愉快地写下“永吉同志存念 魏巍2008年7月5日”。
在病房里签字的瞬间,我让安瑞华拍摄下了我和魏老的最后一次合影。看到魏老题字时的精气神,没有想到,这竟是魏巍对我最后一次题签赠书,也是对我的最后一次关怀。
魏巍曾说,人们给了他很多的称号,他最喜欢的是两个,一个是诗人,一个是战士。
魏巍少年时代就喜欢诗歌,15岁开始发表诗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魏巍是伴随着他的诗歌走过来的。他的诗中有人民的苦难,有民族的抗争,有淳朴的对人民的感情,有美好的爱情,有忠贞,有壮烈的牺牲,有诗人自己最坚定的信念。魏巍又像战士一样顽强、勇敢、无畏、不屈。
魏巍晚年曾在诗作《自题》中写道:“黄河岸上一少年,不觉霜雪飞鬓边。烟飘青春从不悔,雾迷关山志更坚。鲁师遗训铭心底,痴牛永俯孺子前。胸中自有青松气,尽瘁不唱夕阳残。”这让我想起了魏巍为我题写的条幅——“天地有正气,江山不夕阳。”
他真的做到了“胸中自有青松气,尽瘁不唱夕阳残”。他是一颗永远让人仰望的不落的星辰。
据《世纪风采》 班永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