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晨阳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我们迎来了乙巳蛇年元宵节。近日,记者走访了石家庄多个超市、市场,发现手工元宵摊位前人头攒动,其中不乏老年人的身影。
2月8日,在长安区北宋路6号的菜鲜生市民生活服务中心,60岁的张女士正精心挑选着元宵。作为这里的常客,张女士对元宵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年元宵节,张女士都要到这儿买上几斤手工元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手工元宵,才有过节的氛围。”
回忆起小时候,张女士感慨万千。那时家里条件不好,每到元宵节,张女士的母亲会提前去供销社买元宵。家里孩子多,每个孩子碗里只能分4个元宵,而她总会把自己碗里的元宵分给孩子们。如今,虽然母亲已经不在了,但张女士每年吃手工元宵的习惯从未改变。吃元宵对她来说,既是过节又是对母亲的怀念。
同样喜爱手工元宵的,还有72岁的退休干部刘先生。2月10日,他专程到家附近的北国超市买了3斤手工元宵。刘先生分享着他喜欢手工元宵的原因,“这种滚出来的元宵又叫滚元宵,口感更加软糯,皮厚不易破,馅料也更饱满。除了煮着吃,我还会把白菜垫底和元宵一起蒸,然后再下锅炸,家里人都特别爱吃。”刘先生也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或许不太在意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和吃法,但对他们老一辈人来说,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刘先生每年都会购买不同口味的元宵,除了自己品尝,还会送一些给孩子和亲朋好友,让大家都能品尝到这份传统美味。
在北国商城负一层汤福圆摊位前,正在制作手工元宵的宁师傅介绍,为还原传统口味,他们家的元宵一直采用古法制作。从选料、调馅到滚元宵,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我们用的都是石磨磨的糯米粉,口感更加劲道、爽滑。”宁师傅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这段时间,店里每天能卖出150多公斤元宵,元宵节当天更是能卖到400公斤。其中,老年顾客占到了6成,传统的黑芝麻馅和花生馅最受老年人青睐。
不少市民购买元宵时,纷纷询问煮元宵的窍门。宁师傅介绍说,煮元宵讲究水一定要开、要多,沿着锅边将元宵一只一只“滚”进锅。“刚下锅的元宵密度较大,容易沉入锅底造成粘锅。”宁师傅说,这时,要用勺子的背面推水,等元宵浮起来后再改成小火,直至轻轻按压富有弹性就可以出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