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首版

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在哪儿都是年

“反向春运”运出别样团圆年

2025年01月24日

  本报记者 李晨阳

  春节,是镌刻在人们心底最温暖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团圆梦。近年来,一种新的过年方式悄然兴起——父母到儿女家过大年。

  前几天,63岁的余先生和老伴儿乘坐火车,从山西忻州市偏关县来石家庄儿子家过年。

  2013年,余先生的儿子来石家庄上大学,毕业后留在石家庄工作,并组建了家庭。去年9月,余先生的儿媳生了个大胖小子。考虑到孩子太小,余先生便有了到儿子家过年的想法。“中国人过年讲究团圆,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在哪儿都是年。”

  为了给儿子带来家乡的味道,余先生和老伴将自家做的土豆粉、莜面、荞麦面和豌豆面、腌肉等,装满了4个大手提包。“儿子特别喜欢吃我做的莜面窝窝,这次我们带了不少莜面,就想多给他做几顿。”余先生说,他们专门给儿媳带了自家做的土豆粉。“土豆粉和腌肉一起炖菜,也非常好吃。”

  到石家庄后,余先生和老伴在儿子的陪伴下,逛了湾里庙步行街、石钢工业遗址公园、滹沱河、正定古城等不少地方。2020年,为了给儿子买房,余先生来过一次石家庄。他没想到短短几年,石家庄的变化这么大。“环境美了,道路宽了,公园多了。”余先生表示,他和老伴计划2月底再回山西老家。“难得来一趟,我们想趁着这个机会,好好体验一下石家庄的变化,感受一下这里的过年氛围。”

  今年67岁的李先生也同样加入了“反向春运”的队伍。1月22日晚上,他和老伴从石家庄乘飞机前往上海与儿子一家共度春节。

  由于工作繁忙,往年春节,李先生儿子一家都是腊月二十九才匆匆赶回石家庄。“一家人吃不了几顿饭,正月初二,儿子全家还得去无极县城给亲家拜年。”李先生说,初四,儿子又要返回上海。春节假期,儿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路上。

  今年春节期间,李先生的儿子值班,没办法回石家庄过年了。得知情况后,李先生和老伴决定去上海过春节,陪孩子们过个不一样的年。这几天,李先生和老伴精心准备了孩子们爱吃的食物。“儿子爱吃我做的酱牛肉,儿媳爱吃我蒸的年糕,孙子爱吃老伴炸的丸子。”李先生说,他已将这些食物准备好,通过快递寄到了上海。

  谈及“反向春运”,李先生感慨地说:“这样,既能和儿子一家多待些日子,又能省去孩子来回奔波的辛苦。对老年人来说,过年不在乎是‘正向’还是‘反向’,只要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就是过大年。”

2025-01-24 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在哪儿都是年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93242.html 1 “反向春运”运出别样团圆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