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悦
近日,《佛山市顺德区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提出,发展以银发机器人为主导的老年智能与可穿戴装备产业,探索“机器人+养老”模式,重点发展康养服务机器人及其高关联软硬件两大细分领域。
“机器人+养老”模式再次成为区域性适老化改造的关注重心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人力需求与日俱增。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
于专业护理人员而言,智能机器人的介入可以填补人力缺口;于独居老人而言,它们具备精准感应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身体生命体征,并能及时记录和传输健康数据,方便医护人员、子女和老人自己了解情况,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我们在欣然拥抱“机器人+养老”模式这一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发展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问题,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
目前,机器人养老服务并不能保证每个环节绝对安全。在养老领域,智能机器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阶段,必须要将可靠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防控体系。
再者,老人始终离不开情感与人际关系,人类无法完全从照护劳动中解脱,个体的生命尊严、温暖的拥抱、耐心的倾听和真诚的交流仍然至关重要。各方在推广智能养老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亲情养老、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机器人+养老”是传统亲情养老模式的补充,而非替代。
与此同时,社会观念的转变亦是“机器人+养老”模式得以正常推进的关键因素。人类对技术的忌惮在老年人中更为显著,尤其是贴身照顾时,部分老人的陌生和不安是必然的;而家属因所受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对智能养老也持不同态度。因此,让大众正确认识智能养老技术是当务之急,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试点经验,通过举办科普讲座、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让老年人和家属切身体验智能机器人的功能和优势。
“机器人+养老”模式并非空中阁楼,在这个需要高质量养老模式的时代,将科技与养老诉求深度结合是对我国客观现实的适应。诚然,前行之路荆棘丛生,挑战重重,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技术创新、安全保障、情感润泽和观念疏导等维度协同奋进,以美好憧憬为目标,以隐患忧虑为警钟,就能为老年人构筑现代化的桑榆晚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