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叶圣陶一生追求真理,献身教育;热爱文化,传承文明。他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文学作品流传广泛,编辑思想更是被誉为“躬耕书田,乐为他人做嫁衣”的典范。
“教是为了不教”
1912年,中学毕业的叶圣陶到苏州言子庙小学担任教员,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谈到怎样当好小学老师时说:“绝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敏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叶圣陶把“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看作是“准备认真当教师的人的起码条件”。“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是做功课显得愚笨的时候”,他总是“从观察和剖析找出原因”“再从理由上加以对症治疗”,从来不搞体罚,绝无傲态,和蔼若朋友,和学生亲密无间。
1917年至1921年,叶圣陶在苏州市吴中区角(音同“路”)直镇“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教国文,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成形时期。在这里,他自编国文教材,开启了实践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同时,为让学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他带领学生一起挥锄破土,开辟了“生生农场”;捐款在四面厅办起了博览室和利群书店,并开设诗文、书画、英文通讯等各种学习专栏。他还在学校里造戏台,将《荆轲刺秦王》改编成戏剧,师生一起排演;开设篆刻课,教学生刻图章印记、刻竹板压书……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里收获成长。在每学期中、学期末的“恳亲会”(即家长会)上,叶圣陶还会将学生的习作、试卷、字画、雕刻、种植的瓜豆蔬菜陈列出来,并邀请家长和社会贤达参观。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观点,最早见于1962年叶圣陶在《文汇报》上发表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他在文中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
现代教材建设的奠基者
叶圣陶对现代教材建设的奠基作用受人瞩目。
1922年,不到30岁的叶圣陶受当时的教育部礼聘,拟订《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科课程纲要》。不久又受商务印书馆聘请,与人合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国语》(6册),这是叶圣陶第一次主编一整套正式的教科书。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从1932年的初级小学《开明国语课本》到1948年的《文言读本》,他自编或参与编写了十多套国文教材。其中有的教材,如《国文百八课》,编排体系、课文选取、教学指导诸方面都达到完善的程度。尤其《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编撰课文,漫画家丰子恺绘插图。课本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尤其受到小学教员的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鉴于叶圣陶在教科书出版界显赫的成就与声望,他被任命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从1950年至1966年,他先后领导编写出版了四套全国中小学统编教科书。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对教科书编辑出版有一项特别的贡献,他的大量作品长期作为范文入选各种国文、国语课本。目前可见到较早选择其作品的教科书有:出版于1923年商务版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第一册》(《伊和他》),1924年商务版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四册》(《祖母的心》),1924年中华书局版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第一册》(《隔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苏州园林》《爬山虎的脚》等名篇也成为语文课本的保留“曲目”,成为影响百年来几代中国人的经典名篇。
“我的职业是编辑”
叶圣陶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但他却说:“作家不是我的职业。”“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
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回忆:“1923年春,爷爷叶圣陶进了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那一年他29岁。”
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8年,主要在国文部编辑中学生的国文课本和国学丛书,曾经代替作家郑振铎编过一段《小说月报》,还和人一起编过一段《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首发了不少新秀的作品,好几位新人后来成了文学巨匠、名家。茅盾、巴金、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的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的公开出版,都离不开“幕后英雄”叶圣陶。
巴金说:“倘使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路,做不了作家;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贫困中死亡。”丁玲回忆叶圣陶指点她修改自己小说的往事时说:“要不是您发表我的小说,我也许就不走这条路。”施蛰存说:“1928年初我写的小说《绢子》在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上发表,这对我的鼓舞很大,从此我脱离了鸳鸯蝴蝶派刊物,挤进新文学运动队伍。”
“篑土为山宁肯后”
叶圣陶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他追求进步,“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受到一批共产党人的影响和感召,叶圣陶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在家国情怀、教育热忱上的理想。
五卅运动期间,叶圣陶的寓所上海仁馀里廿八号曾作为左派的联络点。五卅运动后,叶圣陶以自己的笔为武器,创作短篇《夜》、长篇《倪焕之》以及童话《冥世别》等,控诉反动派凶残的大屠杀,讴歌民众的觉醒和抗争。
“九一八”事变后,叶圣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全面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作品,从不同角度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民众。
1945年10月16日,叶圣陶应邀到重庆曾家岩出席周恩来的宴请,他在日记中写道:“闻周之名已久,见面尚是初次。其人有英爽之气,颇不凡俗。”见到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之后,叶圣陶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更真诚了,这从他1949年3月1日写的一首诗《自香港北上呈同舟诸公》中可以体会到:
南运经时又北游,最欣同气与同舟。翻身民众开新史,立国规模俟共谋。篑土为山宁肯后,涓泉归海复何求。不贤识小原其分,言志奚须故自羞。
叶圣陶曾把自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召唤,于1949年1月7日秘密离开上海,到同年3月25日前往北京西郊机场欢迎毛主席进入北京的这段日记,取名“北上日记”,在1981年7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
叶圣陶是民进卓越的领导人,他满怀着“篑土为山宁肯后”的情操,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宏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为我国文学、教育和出版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据《人民政协报》 毛梦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