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是一名知识型将领,打仗时既讲战术又重技术。他一贯重视土工作业,解放战争开始后,他给战士们一人配一把铁锹,随时准备进行野战筑城作业。
1948年11月下旬,黄维及其指挥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被中野(中原野战军)和华野(华东野战军)包围在淮北市淮溪县东南部的双堆集。根据部署,陈赓负责指挥部队从北、东两个方向进攻双堆集。激战数日,有些部队进展不大,伤亡较大。陈赓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双堆集地势虽平坦,但内部多独立房屋,便于防御。敌人进驻后,依托民房院落构筑阵地。他们还将几百辆汽车排成一排,装满泥土后充当防御工事。
针对这种情况,陈赓决定调整战术。这是一项改造地形的伟大工程:夜幕降临后,掩护部队用机枪封锁敌人火力,战士们拿着铁锹前出至距敌阵地前沿五六十米甚至二三十米处,以10米间隔的距离散开卧倒。他们先铲出一个浅浅的长坑,把身子隐蔽进去,作为卧射工事,再往下挖成跪射工事,直到能直起腰,挖成一个单人散兵坑,之后再与左右两邻打通工事。到天亮时,一条上千米的交通壕被挖成了。以此为基础,再构筑掩体、观察所、指挥所等设施。对于这种来自“地平线以下的攻击”,国民党军惊呼:“我们这点地盘,哪经得住他们这样没日没夜地蚕食啊!”就这样,陈赓用如织的战壕“网”住了黄维的手脚。12月13日夜,总攻开始。由于攻击距离大为缩短,解放军很快攻入敌阵。战至15日夜,黄维兵团灰飞烟灭。 (据《老年生活报》张岩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