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和罗荣桓,一个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一个是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帅,他们最初相识在中央苏区的红土地上。虽然在年龄上相差14岁,但在30多年的并肩战斗生活中,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可以说既是良师益友,又亲如手足。
手把手指导萧华开展政治工作
1916年1月,萧华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1928年12月,正在读初中的萧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12月,萧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毛泽东来到兴国,听取萧华汇报县青年团的工作,对他的组织才能十分欣赏。不久,萧华被调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委青年委员。
其间,时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的罗荣桓给了萧华许多指导和帮助。那时萧华才14岁,而组织将在红四军组建共青团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当罗荣桓找萧华谈话时,萧华说:“我刚到部队,对情况不熟悉,还不晓得怎样开展工作。”罗荣桓鼓励他说:“前一阶段你在兴国县担任共青团县委书记,工作得不错嘛!”接着,罗荣桓又对萧华谈了到部队的具体工作,他非常具体地指导萧华,首先把各师、团的青年委员配齐,然后以一部分青年党员为骨干,组织好连队团的支部、小组,建立和健全团的生活。他又嘱咐萧华,工作要结合青年特点,要生龙活虎,不能死气沉沉,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开展文化活动,同时要动员团员密切联系群众,在战斗中发挥模范作用和先锋作用。
在罗荣桓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萧华在行军作战的繁忙日子里,仅仅用了个把月的时间,就把红四军的团组织普遍建立了起来,各师、团也都配备了青年委员。罗荣桓不仅手把手地教萧华如何开展政治工作,还耐心地教其军事常识、行军技巧等。有一次夜行军,萧华第一次见到敌人尸体,不免有点害怕,罗荣桓便鼓励他往前走,不要害怕。萧华在樟树镇第一次听到枪响,罗荣桓又教授萧华通过子弹的声音判断敌人的方位。
罗荣桓深知政治干部熟悉基层、了解战士的极端重要性,所以也就有意给萧华下基层锻炼的机会。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萧华参加了活捉国民党军将领张辉瓒的龙冈战斗,后又乘胜向东追击,参加歼灭谭道源半个师的东韶战斗。由于萧华在平时特别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第三连上了战场士气高昂,像一群小老虎一样冲入敌营,深受罗荣桓的称赞。
罗荣桓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罗荣桓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训处主任、政治委员,萧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训处副主任、第三四三旅政治委员。1938年6月,萧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于9月底率部抵达山东乐陵。萧华虽离开师部,但其工作仍得到罗荣桓的关怀和支持。
1940年6月,萧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在萧华就任师政治部主任之前,政治部没有主任,后来连副主任也没有了,工作是由已经被任命为师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兼管,他忙得不可开交。萧华到职后,罗荣桓便松了一口气。
1941年和1942年是山东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在那黎明前的黑暗日子里,当时山东党的领导中有人对开展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有些不同意见,罗荣桓为此焦虑,而萧华坚决支持罗荣桓的正确意见。1943年3月,中央决定第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保留第一一五师番号),成立新的山东军区,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萧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9月,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调回延安,中共中央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分局书记。至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罗荣桓肩负山东党政军领导的重担,而这时他的肾病进一步加重,他便把大量具体工作放手交给助手们去办。那时萧华是罗荣桓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积极协助罗荣桓,军事上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坚持分散性、群众性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开展政治攻势,争取和瓦解日伪军,逐步扭转受日伪顽夹击的不利局面。随后一个时期,山东的形势发展很快。到抗战胜利前夕,山东五个战略区已在胶济铁路南北连成一片。
为萧华解除后顾之忧
萧华的婚事,也是在罗荣桓的关心下促成的。1937年8月,红军主力在陕西三原改编为八路军时,萧华和红四方面军宣传员王新兰相识并心生爱慕。当得知王新兰即将和其余女同志一道回延安,他自己不好意思去讲,又怕错过机会,便对罗荣桓吐露了心曲。于是,由罗荣桓作伐,这对有情人得以在一起互诉衷肠。
随后,王新兰回了延安。1938年年底,组织上安排她到冀鲁边找萧华。由于敌人封锁,未通过封锁线,王新兰便来到位于晋东南的第一一五师师部。当时,罗荣桓嘱咐夫人林月琴要把她当成自己妹妹看待。不久,罗荣桓又指定可靠的向导,选择最安全的交通线把王新兰护送到萧华处。不久,他们在冀鲁边区的一个村子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后来,萧华来到师部工作,罗荣桓夫妇和萧华夫妇大部分时间是比邻而居,两家亲如一家,在生活中互相照应,谁家做点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一起分享。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提出要抢占东北,罗荣桓收到中央的电报:“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人到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前去统一指挥。”他立即给正在济南前线的萧华发电报,要他火速赶回军区接受任务。萧华日夜兼程赶到军区,来到了罗荣桓的住处。当时,罗荣桓正因病卧床休息,见到萧华,他立即起身下床,简短地询问了前线的情况,然后告知中央指派他立即去东北的命令。萧华深感事关全局,责任重大。
即将离开老首长,萧华激动地说:“就要分别了,关于到东北后的工作,请您作些指示。”罗荣桓对东北情况进行了分析,叮嘱萧华要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并提出为了便于同中央和山东联络,要带一部电台,由王新兰当台长。当时,萧华的女儿小雨刚满周岁,还离不开母亲,如带上孩子去东北,又比较麻烦,该怎么办呢?罗荣桓好像看透了萧华的心思,笑着说:“至于那个小雨嘛,我和月琴已经商量好了,就暂且留给我们吧……”萧华的眼睛湿润了,他十分感激老首长为他解除后顾之忧。
不久,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罗荣桓也强支病体进军东北。1948年5月,萧华被任命为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政治委员。下旬,他参加指挥了解放长春的战斗。6月15日,长春围城指挥所在吉林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由罗荣桓主持。会上,罗荣桓传达了中央军委和东北局的指示,决定对长春采取“长围久困,展开政治攻势和经济斗争,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时再攻”的方针。后来,在东北野战军的强大攻势下,长春和平解放。随后,萧华担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萧华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
(据《党史文苑》水新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