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八套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故乡的泥土》,吸引了众多观众。大家普遍认为,当前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太少了,这部剧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电视剧《故乡的泥土》由河北广电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我认为,这部剧体现了以下三个显著特点,因而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首先,该剧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农村的巨大变革,聚焦“三农”问题的宏大主题,关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实践,塑造了老一代农民和新一代农民的群体形象,为观众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农村社会生活画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作为石家庄日报社记者,曾多次深入到石家庄市的无极、正定、藁城等县、乡、村,采访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实践,接触过众多县、乡、村干部群众。看到电视剧里的故事、人物、场景和细节,我感到特别亲切、熟悉。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在该剧中,群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丰收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房顶上的粮囤,院墙边堆成小山似的粮食,打麦场上碾压、扬场的画面,让我由衷地为父老乡亲感到高兴。看到丰收后出现“卖粮难、打白条”的现象,我不禁又为那些村民忧心着急。
发展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搞多种经营,无疑是让广大农民尽快致富的好政策、好办法。金沙窝村办起砖窑、缝纫社,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办起皮毛加工厂,这些都在剧中得到具体展现,这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由此可见,《故乡的泥土》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了主旋律,表达了广大群众的诉求,讲好了“中国农村故事”。
其次,《故乡的泥土》从选题、素材、人物设定到场景设置、拍摄过程,都立足于石家庄市无极、正定一带农村,总编剧田运章是无极人,是土生土长的乡土作家,因此,该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许多观众说,“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和场景,都让俺们感到亲切、贴心、开心”“仿佛到了咱的家,那人物就是咱村里人”。电视剧中的田野、河流、村庄、房舍、农家小院,以及土炕、炕桌、桌上的红薯、玉米面饼子……都再现了那个年代石家庄周边的农村景象。
该剧体现的乡土气息和乡土情结,让一个个人物立起来、活起来。方言的大量运用也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人物性格和生活场景。服饰、面庞、语言、动作,演员真实的表演,生动地塑造了咱们的父老乡亲。
《故乡的泥土》剧情真实、可亲、可信,人物、场景和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第三,电视剧成功塑造了以高海堂、梁传根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和以杨春雪、梁麦茬、李银牛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形象。这些主要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栩栩如生。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学平,朴实热情、亲民,虽然出场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这场改革的引领者。
高海堂,金沙窝村的老党支部书记,年年先进,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可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思想守旧、僵化,对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不得力,被免除职务。后来,他在改革实践中受到了教育,积极承包了河滩地,把河滩地变成良田,被镇党委授予“模范党员”称号。伤残军人梁传根,坚持“庄稼人土里刨食”的信念,让外出闯荡已小有成果的儿子麦茬和他一起种地,遭拒绝后和儿子闹翻。后来,他在改革实践中,与高海堂一起承包河滩地,还鼓励儿子回村承包砖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在小儿子麦收上大学离家时,特地包了一把家乡的泥土,叮嘱儿子带在身上,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家乡。这个镜头意味深长,既紧扣了电视剧的剧名《故乡的泥土》,又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改革开放改变了几代人的思想,让广大农民眼界宽了,境界高了。这是时代的变迁,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老一代农民逐渐抛弃陈旧的传统观念,努力适应新的形势,勇敢地站在了改革的潮头。
梁麦茬这位胸怀宽广的年轻人,因爱情变故远走他乡,下过黑煤矿,到个体砖厂和建筑队打工,吃尽了苦头。这些经历磨砺了意志,使他开阔了眼界,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创办了建筑公司。他心怀故土,致富不忘乡亲,应邀回到家乡承包砖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这就是新农村的一代青年,他们有理想,有胸怀,有能力,他们是振兴农村的生力军。
《故乡的泥土》在塑造人物上是成功的,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戏份不多的“小人物”,个个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青年演员和几位“老戏骨”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因此,我觉得,这是一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好剧,非常值得推荐。
马俊海/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