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哲理故事

人生边缘悟人生

2024年11月22日

  2015年9月19日早晨,我的大女儿小红突发脑溢血(那时我已82周岁,我老伴79周岁。小红的丈夫已经去世,儿子刚办好留学手续)。送到省中医院,当天动了开颅手术。手术持续了5个多小时,医生告诉我们:“手术成功。”还没等我们悬着的心落下,又说:“中枢神经损伤,可能有后遗症。”小红醒来以后,后遗症显现了:右侧肢体偏瘫,记忆力、说话能力都严重丧失了,看到爸妈、哥嫂、儿子,看着还认识,却不会称呼了;喝水、吃饭、大小便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会表达。

  4个月后,小红转院进行康复治疗。那时,小红日益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沮丧、悲观、烦躁,痛不欲生,埋怨老天不公。她这个49岁的副教授,本来健步如飞,突然就瘫痪了;本来孜孜于上课、科研、做实验、写论文,一门心思再上台阶,突然就成了废人;本来是她来照顾年老的父母,现在却要父母伺候她……这么大的反差,怎么能接受呢?针灸、电疗、按摩,做起来疼痛不适却又看不出效果,她不由得打怵、抗拒。智力训练时,反复地让她按照提示摸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总是摸不准……每天训练下来,她都是灰心丧气,情绪低沉。

  更可怕的是,由于脑神经损伤,再加上情绪郁闷,造成了癫痫。有一次,我亲眼看到她毫无征兆地突然犯病,一下子摔倒在地,神志昏迷,牙关紧咬,浑身抽搐,看得我心如刀割。她犯一次病就会加重病情,使治疗效果倒退。这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

  除了聘请护工,我和老伴每周去医院看望她三四次。医生向我们提出要求:“一定要让病人保持乐观愉快的状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只要在她面前,我们竭力显得轻松欢快,笑脸相迎。我陪她做各种康复治疗时,绝不流露出丝毫的失望情绪,不断夸她有进步,表现得信心满满。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强颜欢笑”。这期间,我的陈旧性肺炎复发,不得不多次住院,一度疑为肺癌。我想到可能会面对死亡,但马上又想到:“如果我死了,女儿怎么办呢?”所幸我住院几次后,病情基本痊愈。

  多亏病友的启发、熏陶,使小红的情绪逐渐好转。有一位70多岁的高干,脑梗后遗症,肢体偏瘫,他本来可以住高级病房,可是那样不便于做一些康复治疗,他就住在了普通病房,在小红病房的隔壁。他为了锻炼肢体活动能力,坚持自己系鞋带,坚持每天多次自己整理枕头和被子、床单。在康复治疗大厅治疗时,他总在治疗间隙找到小红,看她的动作,朝她竖大拇指。还有位外地女孩,是位中学生,因为车祸截断了一条腿,刚来的时候哭闹、不吃饭,后来在那位高干的影响下,变得非常乐观,反而鼓励妈妈,说要陪着妈妈每天笑三次。还有一位享受国家津贴的高级工程师,91岁了,刚入院时全瘫,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勉强能够走动了,经常佝偻着腰在病房走廊里散步,看到小红就举起拳头,表示要加油。小红在他们的带动下,心情也逐渐开朗乐观了。我们每次带着饭菜去看她,她不再啼哭,而是吃得津津有味,夸老伴做的饭好吃。

  住院的最大局限是,小红难得有锻炼说话的机会。住院康复治疗两年后,小红出院回家。为了让她融入正常生活,我和老伴每天轮流扶她下楼,在宿舍区或校园里散步。一开始小红羞于见人,怕别人笑话,但现实很快打消了她的顾虑。散步的多是一些老年人,起初和小红互不认识,问知她的病情后,都鼓励她坚持锻炼。后来渐渐熟了,只要老人们见到她,就朝她竖大拇指,夸她有毅力。有人还给她介绍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如用牛角梳子梳头、下午在阳台上晒太阳。有人说:“你是我的榜样,我有时偷懒,不想下来锻炼,从阳台上看见你下来了,我也就下来了。”有人说:“我有个亲戚,跟你的病一样,不好意思出门,怕人笑话,我跟她说了你的表现,她现在也敢出门了。”渐渐地,小红和这些伯伯、叔叔、阿姨们成了亲密的好朋友。

  为了帮助女儿康复,我和老伴更加注意保健养生,寿命超过了预期。在这近十年里,我坚持阅读、写作以调节身心,在朋友们的鼓励、帮助下,撰写、发表了20多万字的文稿,反响还不错。

  “天有不测风云”,因此,在顺境中绝不要飘飘然;“天无绝人之路”,因此,在逆境中切不可灰心绝望。这就是我在人生边缘的感悟。

  吕家乡/文

2024-11-22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86097.html 1 人生边缘悟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