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中国药神”,攻克了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并且放弃申请专利,只为让更多病人“吃得起药”;他言传身教培养出一片“人才森林”,造就“一门四院士”的传奇……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起点也是最重要的闪光点
王振义祖籍江苏兴化,1924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小康家庭。因笃信教育救国,振兴中华,王振义的父亲在给家中5子起名时,分别冠以“仁义礼智信”,王振义是家中次子。“小时候,在鸭蛋形的餐桌旁,我爸爸每周都要考校8个孩子的功课,好的表扬,不好就要惩戒——我是唯一没有被罚过的!”
1942年,从小立志学医的王振义以优异的成绩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现向明中学)毕业,免试直升震旦大学医学院。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系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分配到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我当时是住院总医师,所以选科时就让其他人先选,大家好像不太喜欢血液科,大概是觉得血液病人不多。”王振义当时认为,血液病应该不难,只要一台显微镜就能解决诊断问题,“所以觉得自己很能胜任,真没想到血液病这么复杂,这么难治。”这个起点,也成就了王振义医学人生最重要的闪光点。
当时还是青年医生的他,足迹遍布皖南、嘉定各地,可以说是“哪里需要就跑去哪里”。王振义曾这样深情表白:“我最盼望国家富强,百姓安稳,我能做一个好医生。”
“只想病人能好”
1959年,王振义第一次以医生的身份“遭遇”白血病。当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如不及时治疗,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死亡。为攻克白血病,王振义除了问诊、查房,就是泡在图书馆、档案室翻阅资料。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至15%。王振义在50年代学过中医,有中西医结合的理念。“肿瘤细胞除了被杀死,能不能劝它们‘改邪归正’?”王振义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用诱导分化的方法让坏细胞变好!经过8年探索,他带领团队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最终发现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APL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一名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女孩在上海儿童医院奄奄一息。王振义的夫人谢竞雄时为儿童医院的顾问,她就把情况告诉了王振义。王振义仔细研究了女孩的病情,最终决定让她服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有人劝他:“用新药来治疗,一旦有啥问题可就名誉扫地了。”但王振义说:“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
奇迹出现了,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转机。如今,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因此,王振义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1988年,王振义将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血液》上,这篇论文成为全球百年来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力的86篇论文之一。此后,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最终使这个曾经最凶险的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成为第一种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上海方案”,更列入“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令人敬佩的是,王振义在找到攻克APL的“特效药”后,并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无偿地将这种药和治疗方案向全世界推广。“钱或者名誉的问题,我不会去想,我只想病人能好。”他说。
最动人的言传身教
大医精诚,不仅对患者,也对学生。上世纪80年代,为了更好地探究血液学和血液病的奥秘,王振义联合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的血液科和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组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如今,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已成为全世界血液学界的“重镇”,承担100多项国家级课题。以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为基地,王振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
陈竺、陈赛娟夫妇是王振义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陈赛娟回忆,“那时,王振义院士不但手把手指导我们做实验,还每天晚上帮我们补习外语。”1984年,王振义力荐陈竺夫妇赴法国留学。1989年,陈竺夫妇回到祖国,成为王振义院士的左膀右臂,分别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片全球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海南医科大学校长、上海交大医学院原院长陈国强院士也是王振义的得意门生。他常说,“那时还没有电脑,写了论文,王老师一遍遍修改,前前后后改了十次。我就重新整理、抄写了十篇。”王振义的科学精神,始终鞭策着陈国强向更高远的目标前进。
1995年,王振义主动让贤,举荐学生陈竺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在让贤所有行政工作后,王振义主动要求学生们对自己进行“开卷考试”,把临床上碰到的疑难病历发给他,他开始针对这些难题搜索全球文献,每周四做成PPT到医院与大家一起探讨。对疾病的执著探究,不仅使患者摆脱疾病困扰,也让更多的年轻医生学会医学诊断的思路,这是王振义对学生们最大的支持。
王振义的医者大爱也不仅局限于病人。多年来,他善行的步履从不停歇,托学生捐款给汶川大地震伤员,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取出积蓄设立青年医师奖励基金……2020年,王振义将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百万元奖金全数捐赠给瑞金医院“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至今已有65位受助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
一花不足春,接力春常在。从医执教75年间,王振义共带教33名硕士、22名博士。当年那间不足五平方米的实验室,走出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名院士,留下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
面对人们的赞许,桃李满天下的王振义说:“不是我培养了他们,是时代、国家给了他们机会,也是他们个人的努力成就了他们自己。我很幸运,能与他们共同攀登。”据《老年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