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刘师爽是大学同窗,相识四十余载,他一直笔耕不辍,画作和文章颇丰。虽然文字和笔墨形式不同,但二者均是表现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手法,实属相通。
师爽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基本功,他更注重在速写中参悟艺术创作之路。走进大自然写生对他来说尤为重要,他在生活的不同环境中获取创作灵感。30岁以前的东北边疆和之后的华北太行山,是他山水画的创作土壤,黑土地和山岳孕育了他雄浑厚重的画风,恰与他豪放粗犷的天性相吻合。其精神渗透在笔墨大写意当中,表现出气势恢宏、强劲有力的画面感,画出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师爽曾经独行非洲写生,不仅画了一些水墨画,且以水彩画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对他都是一种考验,在水墨画之外,他验证了自己表现非洲人物的造型功夫和色彩感觉。近几年,师爽主要钻研人物画。他画了大量的人物写生,用洒脱的笔墨传达当代视觉艺术的写实性,也为突出人物特征而小有夸张变形,当然更注重对人物性格和神韵的刻画。两年间,他一边写生,一边深入生活进行创作,他的首张主题性创作《太阳鼓》即入展“民族百花奖”全国美展。
山水画与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亦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借鉴山石的各种皴法来塑造人物,群组的人物组合与山水画的构图有极大的互参性。山水、人物、花鸟绘画的互溶,更容易产生艺术灵动之美。
师爽处世自由奔放,对生活充满热情。他喜爱旅行探险,曾经独闯非洲岛屿,自驾西藏高原,探访美国西部,两次深入罗布泊探险,手持国旗游泳横渡黑龙江。他还热衷于武术,研究道家“气法”。这些爱好的精神内涵,是和他的艺术实践相通的,无论对他的书画艺术还是文学创作都大有裨益。
师爽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意义,他无需谈论生活的艺术,因为他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能够不随波逐流,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这就是真,是善,是美。如今他已经将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但愿他能在生活和艺术之路上复归婴儿,如保赤子。卢禹舜/文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