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首版

一人一船一邮路 二十五年不停歇

刘保朝 乡亲们的“水上鸿雁”

2024年09月04日

  本报记者 杜雅楠

  8月31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刘保朝就来到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邮政支局的快递站点分拣邮件。“这批邮件里有好几个大包裹,我今天得跑两趟船才行。”刘保朝麻利地将邮件固定到车架上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到水库边准备开船。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一人一船一邮路,刘保朝一走就是25年,他成为乡亲们最信赖的“水上鸿雁”。

  今年57岁的刘保朝是宽城桲罗台邮政支局的一名邮递员。他负责投递的路段面积有85平方公里,涵盖了7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500余户2000多人,共有19个投递点,其中水路80公里、陆路46公里,更有36座山梁要翻越。

  刘保朝出生在宽城县独石沟乡蓝旗地村,他的父亲曾在村里的小学任教。蓝旗地村三面环水,交通不便,父亲经常摇着小船义务接送学生们上下学。“父亲是一位老党员,他一直以身作则地教育我们做个好人。”

  上世纪80年代,潘家口水利枢纽建成了,一条长长的水路阻碍了散居在大山中乡亲们外出的脚步,而邮递员则成为乡亲们与外界沟通的“鸿雁”。1999年,在邮局工作的大哥告诉刘保朝,之前负责家乡“水上邮路”的邮递员搬家了,现在急需一位邮递员担起这份责任。“我当时准备在水库做养殖业,那会儿养鱼特别挣钱。”但一想到村民的包裹没人投递,生活没有保障,刘保朝还是答应了大哥的请求。

  由于负责的投递区域既是库区,又是山区,刘保朝每次送包裹都要先骑一段自行车,再驾船走水路,最后翻越一座海拔600多米的丘陵,才能将包裹送到乡亲们手中。头顶星光外出,脚踏薄暮而归,这对刘保朝来说都是常事儿。

  “其他季节还好,最难的是冬天。”由于冬天湖面结冰不能过船,刘保朝只能骑着自行车在冰面通行。“我这些年摔掉过门牙,还掉进过3次冰窟窿。”刘保朝说,刚开始,由于缺乏经验,他每年冬天都会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一年冬天,刘保朝快要骑到对岸时冰层突然断裂,他一下掉入冰冷的水中。由于四周空无一人,刘保朝挣扎了十几分钟才按着冰沿儿爬了上来……寒风凛冽的雪天、冰冻三尺的水路,都没能阻挡刘保朝前进的脚步。这些年,刘保朝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能从冰面的裂痕判断出哪处可以放心通行。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库区住的80%都是老人。”多年来,除了干好份内的工作外,刘保朝还担任着乡亲们的“采购员”“摆渡员”,他经常义务帮村里的老人购买生活用品。为了给搭船的乡亲们提供便利,在刘保朝的邮船里,还按照季节备着棉衣和雨具。“现在这里通了班船,但我还是经常主动拉乡亲们。”刘保朝笑着说,他早已和乡亲们处得像亲人一样,做这些就是顺手的事儿……

  家住燕子峪村的刘景英是一位85岁的独居老人,也是刘保朝的重点关照对象。“老人的儿子在广西工作,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这些年来,刘保朝经常帮老人带米面油,以及一些常备药。“老人的儿子特别感激我,每次都想给些路费,但我都拒绝了。”

  邮船虽小,却承载着远方子女对家人的亲情;邮路虽长,却投递着一份温情与守望。“想做好这份工作,咱心里必须装着百姓,不能怕苦怕累。”刘保朝说,一个人、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儿就够了。

2024-09-04 一人一船一邮路 二十五年不停歇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77782.html 1 刘保朝 乡亲们的“水上鸿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