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石家庄老干部

王云山:特色产业给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2024年08月23日

  1983年秋,王云山(左)在栾城县西关村下乡包村。  受访者供图

  8月16日,王云山(右)在天亮种植合作社听赵军海介绍富硒紫麦。  通讯员 冯吉利 摄

  本报记者 贾凤霞

  人物简介:王云山,95岁,原栾城县政协主席,1990年11月离休。

  处暑农忙,丰收在望。

  眼下,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石家庄市栾城区的农民们抢抓农时、做好管理,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栾城,地处冀中平原,是全国闻名的小麦高产区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壮大富硒紫麦、彩色土豆等农业特色产业,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还助力了乡村振兴。”说起栾城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95岁的王云山感慨万千。8月16日,记者走进王云山家,听他讲述栾城农业是如何插上腾飞翅膀的。

  科学种田

  带领全县农民创高产

  1954年,王云山从部队转业至栾城县,先后在县人武部、县委办公室、县政协等部门工作。70年来,他一直关注着栾城农业的发展。

  “栾城虽不是山区,但土地大平小不平,不利于机械耕作,不少地块儿浇不上水成了‘望天收’。”王云山介绍说,从1965年开始,每逢冬春,栾城县都会开展大规模平整土地和扩机井活动,直到1977年建成“方田化”。

  当时,全县机关干部一年四季下乡包村蹲点。几年间,王云山走遍了全县193个村。“那时候,我在村里还算壮劳力,农活儿不在话下!”他介绍说,栾城的“方田化”其实是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它以公社、大队、生产队为基础,把全县47.4万亩耕地划成大方31个、中方124个、小方1975个。同时,在大方田修一级路,路宽12米;在中方田修二级路,路宽8米;在小方田修三级田间路,宽4米;每个小方田内还配备2眼机井。与此同时,栾城县先后办起了磷肥厂、化肥厂、农机一厂、农机二厂、电机厂、农研所等,增施化肥、科学种田。1977年,经过平整土地和“方田化”,全县新增耕地近万亩,每亩地每年产粮(小麦、玉米等)1000多公斤。

  打造“万亩方”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栾城一直是全国闻名的粮食高产县,但由于片面强调小麦高产,出现了高产穷县的现象。

  1978年,栾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缕阳光,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落户栾城,选定城廊公社7个大队的部分土地,建设试验示范方田,原计划土地面积1万余亩,故称“万亩方”。

  “万亩方”试验成功促进了粮食增产,培养了大量农机实用技术人才,推动了栾城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7年,栾城区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如今,栾城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全区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5000余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有力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树立品牌

  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近年来,栾城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民增收新引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8月16日,走进栾城区东牛村的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富硒紫麦全麦粉、糕点、挂面、茶叶……各种富硒产品琳琅满目。

  栾城,一个生态良好的富硒之地,2023年进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的全国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名单,天然富硒土地达207.76平方公里,占全区农用地总面积的94.26%。

  物以“硒”为贵。目前,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建起石磨自动加工流水线生产车间,生产的一袋2.5公斤的紫麦全麦粉能卖到40多元,是普通面粉售价的4倍多。不仅如此,富硒产品还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去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

  硒资源,成为农民增收新“硒”望。近年来,栾城区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巧妙融合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助推特色农产品“出圈”。去年,该区还成立了由区政府主导、供销社主营的特优区域品牌供销平台“栾城集”。目前,该品牌拥有产品25种,汇集了富硒苹果、富硒紫麦面、富硒黑土豆、富硒大豆、富硒鸡蛋等系列农产品以及三苏土布、雕版印刷等非遗文创产品210余个品类。

  (栾城区委老干部局、区农业农村局协助采访)

2024-08-23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76504.html 1 王云山:特色产业给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