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读者茶座

“网红医生”患上了“流量病”

2024年08月19日

  近来,一些主打健康科普的“网红医生”账号逐渐走红。家住天津塘沽的张先生经常在短视频平台看一些“老人再不吃某某就要出问题”“老人体寒赶紧买某某药”的视频。看到视频里穿着白大褂的人,他自然而然认为其是医生,说的话也当成“医嘱”遵守。有些药品、保健品,张先生从未听说过,但博主将购买链接放在视频下方,他经常点击下单购买。就这样,各种胶囊、含片、膏药贴被张先生陆续收入囊中。

  如今,这样的短视频带货在各个平台层出不穷,内容多以心脑血管疾病、食疗补身等为主。一些医生和药师成为“网红”,将流量变现,向用户售卖药品和医疗服务。博主的医生身份究竟是不是真的?一边科普一边卖药是否合法合规,引发网友热议。

  《重庆日报》:一部分医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独特的个人魅力,通过向公众科普医疗健康知识,在网络上获取众多粉丝,成为“网红医生”。这本该是一件不错的事,却在一系列“利益”操作下逐渐变了味。

  不少变味的“网红医生”虽然知晓“操作”与“流量”,但在医疗健康知识方面其实是“小白”。他们向公众科普的内容,可能是幕后团队在网上东拼西凑加工出来的,权威性着实堪忧。这样的“网红医生”,不误导公众就不错了,怎能寄希望从他们身上获取真正的干货?

  这些“网红医生”之所以变味,是因为其初衷本就不纯粹。有些“网红医生”团队不在科普内容的质量上下功夫,反而一心钻营“流量密码”,想方设法编故事,来达到博取流量的目的。说到底,“医生”是假,“网红”是真。

  《新京报》:医疗健康科普可以很活泼,但不能听任不专业的运营人士胡乱嫁接。在线下问诊时严谨认真的医生,何以到了网上就画风突变得让人难以接受呢?

  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科普知识,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刚性需求。医疗机构和医生既然决定开通新媒体账号,就要郑重其事,多用点心思,多花点力气,让专业追求贯穿始终,真正起到传播健康知识的作用。

  从医疗机构和医生个人而言,不能推卸责任,在线上出镜,要像在线下接诊一样认真严谨,严格把控健康知识内容质量。某种程度上讲,线下接诊面对的,只是一两个病患,而“网红医生”面对的受众则要多得多,绝不可有任何轻忽。

  而从制度层面,也不妨出台一些措施,鼓励医生利用新媒体为公众提供更精准的健康科普知识。比如,将科普成果与职称挂钩,纳入工作实绩考核。据报道,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提出科普作品可以纳入医生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职称评审。

  《南方都市报》:医疗科普视频传播焦虑的行为是一种“伪医疗”,精准投放贩卖焦虑的医疗科普,可能会使一些老年人成为主要的受害者。

  许多博主在医疗科普视频上打出“该视频不推荐药物和治疗方案”等文字,事实却并非如此。一类博主在视频中会讲述自己如何治愈病人的故事,然后用独家秘方吸引粉丝;还有一类博主在科普时说一半留一半,顺势在评论区隐晦地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社交账号,一些用户求医心切,便会联系该博主。对方发起视频通话的方式诊断病情,赚取用户的问诊费,有的还会直接介绍药品,诱导用户买药。

  当前医疗科普视频的带货手法越来越隐蔽,有账号打造医学生、药剂师等专业人设,未经平台认证却以专家口吻推荐产品。对此类视频,各方都应警惕。

2024-08-19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75998.html 1 “网红医生”患上了“流量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