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溥仪准备大婚的消息传出来,根据溥佳(溥仪七叔载涛长子)回忆:“自从这个消息传出去后,我们家简直是门庭若市,前来送名门闺秀相片的人往来不绝,并且再三托我父亲,务必玉成其事。”沈阳的张作霖和大总统徐世昌都派人来提亲,因为满汉不通婚,所以被婉言谢绝了。
婚事的主导权最后落在端康太妃(光绪帝的瑾妃)和敬懿太妃(同治帝之妃)手里。根据爱新觉罗·根正(慈禧太后之弟桂祥的曾孙)的回忆,两位太妃的斗争自从隆裕太后(光绪帝的皇后)死后就没有停止过。敬懿太妃是当年同治的妃子,一向受到慈禧的喜欢,一直不甘于居于隆裕之下,溥仪进宫后因为有入继同治、光绪两人的说法,所以她在慈禧死后的葬礼上就开始大闹,觉得自己是主子,而不该是奴才,可是隆裕毕竟名正言顺,她没有得逞。在隆裕死后,她更不愿意服从端康太妃。瑾妃是在哥哥的帮助下,靠贿赂袁世凯才成为六宫之首端康太妃的,不过她早已经不是当年受光绪和慈禧气的时候那个懦弱无为的妃子了,多年的宫廷生活使她有了强硬的手腕和斗争的经验,这就使她支持的婉容能够战胜敬懿太妃所支持的文绣而被立为皇后。
事实上,当时的溥仪觉得,谁是皇后并不重要,关键是他想要被人尊重的成人感,可是这种感觉很快挫败了,他选择的文绣因为是敬懿太妃所支持的,端康太妃觉得“不美,家中又贫寒”,而她推荐的婉容“长得美很多,家境又好”,要增加人选,改变选择结果。两位太妃各自拉拢王公亲贵,溥仪的几位叔叔意见各不相同,支持哪一方的都有。溥仪的父亲载沣本来是有发言权的,可是面对自己兄弟和太妃们组成的各自派系时,他寡言少断的性格再次起作用,索性拖了下去。8个月后,人选还在争执中。对立的僵局最后以端康太妃的获胜而告终——1922年2月,16岁的溥仪在婉容照片上画了个圈。可是,另外几名老太妃又不干了,说文绣被圈过了,不能再嫁给平民,也得入宫为妃。这已经纯粹是为了和端康对着干了。不过当时舆论都以为,婉容的美貌和家世渊源确实更适合为后,结果溥仪打破了当初的想法,选中了两个,一妃一后。
据《三联生活周刊》 王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