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高温之下,包括南京、镇江、台州、绍兴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向市民开放了人防工程以供纳凉。在一些地方,夏季高温天气开放人防工程供市民纳凉已成惯例。为了给市民更好地体验,不少地方的防空洞今年在硬件上进行了升级,还充分利用场地设置展览,并首次设置农产品展销点等。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每到酷暑时节,很多地方就会面临避暑降温的问题,市民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诸如减少户外活动,宅家开风扇、开空调、吃西瓜等。尤其是暑假期间,不少老年人带娃逛商场、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躲避高温炙烤,防止中暑。与此同时,各地相关部门也会制定防暑降温方案,例如开放人防工程,延长图书馆、博物馆开放时间,调整户外工人作息时间,给一线工人送毛巾、绿豆汤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近年来,一些地方启用了人防工程,向广大市民开放,为市民提供纳凉休闲的场所,不仅可以达到防暑降温的效果,还激活了闲置已久的公共资源,顺带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各地的人防工程有些平时用不上,闲置的时间较长,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稍加改造,硬件升级后,传统的防空洞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市民纳凉的好去处,省钱还凉快,乃是惠民便民之举。
防空洞的优点是冬暖夏凉,通过自然条件调节温度,就能让室内温度降下来,被誉为“天然空调”。一般来讲,在酷暑天气下,防空洞温度要比室外低十几摄氏度,体表舒适度较高。众所周知,空调虽好,但不宜多吹,在空调屋待久了,容易诱发“空调病”。因此,对于体质较弱、不宜长时间吹空调的老人、儿童等群体来讲,防空洞是较为理想的纳凉场所。
目前,多地已将开放防空洞视为一项利民实事,定期公布开放计划,包括时间、地点、工作人员等,便于市民就近纳凉。而且顺应时代变化,考虑市民日常需求,开放的防空洞基本会通水、通电、通网络,提供桌椅和防暑药品等,有的地方还放置报刊、电视等,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
笔者认为,城市治理当以人为本,需要“绣花功夫”,应耐心听取市民的想法,积极回应群众的诉求,以接地气的方式和态度,做一些切实利民的工作。这样的惠民便民措施多一些,城市治理会更好,社会更和谐,人民群众也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