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掌控清帝国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去世。对于慈禧太后的死,清宫里有人欢喜有人愁,面对她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朝廷内各路势力暗流涌动。但无论如何,这位权倾一时的太后的葬礼还是要风风光光大办一场的。在经过了一年的筹备后,一场大清帝国有史以来最为奢华的葬礼隆重举行了。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这场葬礼上却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意外,并直接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导致朝廷重臣端方被罢黜。
清朝出任时间最短的直隶总督
1909年11月15日,清朝政府为慈禧太后举办了隆重的“奉安”大典,所谓的“奉安”,就是指皇帝、皇后的棺材葬入陵墓。这场慈禧太后的葬礼,耗费高达120万两白银,仅特别扎制的大法船一项,便花了20万两白银。慈禧太后的灵柩由7920人轮流抬运。送葬队伍浩浩荡荡,足足五天才走到终点——河北遵化普陀峪定东陵。
在文武百官及朝中显贵的注视下,慈禧太后的葬礼即将开始。然而,就在这一刻,一束耀眼的光芒和一声巨响突然打破了现场的宁静,部分人员以为发生了行刺,引发一阵骚动。反应快的御前侍卫迅速扑向了可疑位置,全场所有目光也都齐刷刷瞄准了声响的发生处,一场政治风暴也随之展开。
很快,葬礼主管官、李鸿章的长孙李国杰在一份奏折中写道:
“孝钦显皇后(慈禧)梓宫(棺椁)永远奉安,山陵见有官役人等,携带照相器具,沿途拍照……梓宫将到葬普陀之时,该官役等仍在陵寝内外任意拍照,臣已不胜骇异。初三日,乃闻科尔沁辅国公博迪苏于宝城后东沙山上见该官役等仍前拍照,随即派人当场拿获……梓宫奉安之时,为臣子者抢地呼天,攀号莫及,而乃沿途拍照,毫无忌惮,岂惟不敬,实系全无心肝。”
这件震动了慈禧葬礼的案子并不复杂,被抓的两个人很快竹筒倒豆子一样全招了。他们两个是天津福生照相馆的尹绍耕和尹沧海,并没有行刺的企图,而是出于商业目的,希望拍摄葬礼场景并出售给外国人以获利。然而,这一行为在这一敏感时刻和地点发生,导致整个事情变了味。
因为在审讯中,尹绍耕和尹沧海二人透露了一件事——他们是由朝廷重臣之一的端方带进来的,这个供词非同小可,一下子将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浑水给搅了起来。很快,就有人以“妨害风水、破坏灵道、偷照御容、故意亵渎”为理由,要求严惩端方等人。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清廷军机处很快以“恣意任性,不知大体”为由,对端方予以革职处分,他就这样成了清朝历史上出任时间最短的直隶总督,尹绍耕兄弟二人也被判处十年的监禁。至此,这一事件算是告一段落。
其实,在慈禧太后的葬礼上,众多外国记者也参与了现场的拍摄工作,例如,荷兰记者亨利·博雷尔就拍摄了大量关于慈禧太后葬礼的历史性照片。此外,北京的端华照相馆和上海的同生照相馆均获得了拍摄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葬礼照片的许可。端华照相馆甚至制作并发行了名为《清西太后丧事录》的摄影集,为何偏偏是天津的福生照相馆出了事?很多人都为之鸣冤叫屈。所以此事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关注。
曾深受光绪和慈禧赏识
端方并非一位普通的大臣,他曾是清廷重点培养的对象,其个人能力在朝中极为突出。时人郑孝胥就曾评价说:“岑春煊不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张之洞有学无术,端方有学有术。”
端方,满洲正白旗人,其曾祖父为郑亲王、九门提督乌尔棍布,祖父文雅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进士,端方幼年时被过继给伯父、同治帝师桂清为嗣子。光绪十五年(1889年),28岁的端方正式出仕获户部员外郎(候补)一职。尽管长时间未得到晋升,但他勤勉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许多高级官员的认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在朝廷重臣翁同龢和刚毅的保荐下,端方获光绪召见并得到皇帝青睐,很快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农工商总局”督办,任直隶霸昌道,随后在仕途上一飞冲天,成了维新派代表人物。端方在受到赏识后工作也十分努力,曾经一日三折。值得一提的是,端方一度支持戊戌变法,但在变法失败后受到荣禄和李莲英的保护,未受株连。
同时,端方自己也非常善于随机应变,据时人苏继祖在《清廷戊戌朝变纪》中说,端方向大学士刚毅行贿,并声称自己参与新政是为了探听康有为等乱党的消息,从而获得了慈禧太后的召见。在召见时,慈禧问端方:“外面情况如何?”端方忙奏道:“自太后训政以来,人心大定!”慈禧太后听后果然十分高兴,转头斥责光绪:“你听听!看人家怎么说的!”
得到赏识后,端方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并代理陕西巡抚。这一任命让端方成为地方大员,并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清军迅速遭遇失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被迫“西狩”。逃到陕西时,端方早已妥善安排了慈禧太后及其随行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这让慈禧太后对端方更加赏识。很快,端方凭借这次的“护驾之功”,累迁河南布政使、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在端方任职期间,他兴办教育,在湖南湖北兴建数十座新式学堂,还把自己的儿子派遣到美国留学去接受新思想。
除此之外,端方还办理警政、编练新军,创下了十几项国内第一: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现代幼儿园——湖北幼稚园、成立了最早的省立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最早提倡全民植树、最早引进肉类卫商博览会,等等。凭借着这些政绩,端方愈加受到朝廷重视。
其中立态度令很多人不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底,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摄政王载沣上台执政,上任伊始便以“足疾”为名让袁世凯离职。在此期间,端方在两江总督的职位上干了三年后,不久即接任为直隶总督,一举登上了个人仕途的最高峰。
而端方的一些政治举动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其他政治派系的利益,特别是他在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中立态度,令很多人对他“闻之生厌”。慈禧太后去世后,隆裕太后更有对慈禧太后的旧部进行清洗之心,“小德张”张兰德(末代太监总管)顺势对端方发起了攻击。更重要的是,曾经提拔端方的摄政王载沣也对端方有所不满。因为端方在获得朝廷重视后,逐渐显露出对摄政王权力的觊觎,包括他在推动立宪和成立责任内阁的过程中绕过载沣频频上书,还与其政治对手袁世凯来往密切等,这些都使载沣对端方产生了警觉,认定端方已经有了不服从自己之心。
在慈禧太后的葬礼上,载沣利用拍照一事作为导火索,决定借着这个机会把端方扳倒。于是在一片对端方的指责中,载沣“大义灭亲”地选择了将端方治罪。就这样,曾经前途无量的端方以这样一种不体面的方式下了台。
事实上,复盘整个事件不难发现,端方在清末的朝廷政治斗争中早已无法独善其身。首先,作为改革派的他是保守派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少人都视端方为“罪该万死”的“维新余党”。同时,在维新派内部,端方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因为他的某些“立宪”主张,成为满清搞“皇族内阁”的重要“理论基础”。加之隆裕太后及其宫廷势力对慈禧旧部的清洗……这样看来,因为一张照片结束政治生涯的端方实在也谈不上多“冤枉”,这结局反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据《国家人文历史》 郭歆/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