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承德兴隆县工作。我们家居住的地方,七八十户人家共用一口大眼井。井口没盖儿,水比较脏,打水既费劲又危险,尤其是冬天,井口四周结着一层厚冰,一不小心就会跌跤,还常常把水桶掉到井里。于是,人们便陆续在自家的小院中打起井来。
1975年春天,我家也准备在小院中打一口井。打井那天一大早,左邻右舍七八个帮忙的人来到我家,在两丈多长的钢管上绑上铁箍,铁箍上面拴好麻绳,麻绳再套在预先搭好的井架子上的滑轮上。4根麻绳各有2人用手攥住,站在井架子周围东南西北四个位置,然后听从指挥人的号令,说拉就拉,说放就放,一起喊着劳动号子,用力把十多斤重的圆形吊锤上下拉动,一锤一锤狠狠地砸到套在钢管上的铁箍上。每砸一锤,人们都要拽着绳子向前或向后跑好几米,如此循环往复。就这样,从早晨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钟,才把长长的钢管砸到土石混杂的地底下去。人们累得腰酸腿疼,汗流浃背,但却很少休息,直到井里出水为止。我们把井管中的填塞物抽出来,把焊好的井头拧到井管上面,然后上下摁动井把,不一会儿,水便从井口的管口中流了出来。那一刻,人们别提多高兴了,有鼓掌的,有叫好的,还有人在院里放起了鞭炮。然后大家一起进屋,围坐在饭桌周围,一起用餐、庆贺。
现在,城乡各地用自来水已经很普遍了,可是在几十年前,县城以下的农村却很少有自来水,人们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改善用水条件。每次想起这些事,我就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杨鸿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