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读者茶座

清明节,有人用AI“复活”亲人

2024年04月08日

  清明时节,人们对离世亲友的思念之情最重。最近,25岁的李洁把离世7年的父亲利用AI技术“复活”了。视频里的父亲可以眨眼、微笑、开口说话。有媒体在某电商平台搜索“AI复活”,可以找到大量相关商品。商家表示,利用AI“复活”的办法很简单,只需要一张正脸照片和一段10秒钟以上的音频就能完成,而且售价并不昂贵。

  尽管AI“复活”亲人似乎刚刚“萌芽”,但已经吸引了不少像李洁这样思念亲人的受众关注。据媒体观察,电商平台较为便宜的AI“复活”产品,售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且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链。“复活”亲人,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此事引发不少网友热议。

  《北京日报》:随着社会进步,死亡已不再是禁忌话题。AI技术近年来也开始进入到殡葬领域。去年,上海便出现“AI礼祭”服务,为逝者制作一款“数字人”,并为之策划一场个性追思仪式。今年,浙江一家陵园也推出首家数智缅怀场所,提供个性化的追思服务。“AI复活”包括“数字永生”,本身就适合在殡葬服务领域应用。数字技术可以保留逝者的音容笑貌,实现精神的永续,应用场景非常广阔。

  齐鲁壹点:作为一项新技术,AI“复活”亲人能满足部分人的情感需求。但在行使这项权利时,要考虑到权利的边界。技术公司在使用AI技术时同样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还要考虑到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伦理和法律上的冲突,积极采取必要技术手段防止被他人滥用。

  《今日女报》:如果能够获得逝者近亲属的同意,尤其是在生前留下的资料较少,或年代久远的情况下,用AI技术复刻逝去亲人的形象,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死者近亲属内心的遗憾。如果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思念,没有用于商业甚至犯罪目的,就无需过度焦虑。然而,新技术的应用确实可能产生很多新问题。

  首先是要充分尊重逝者本人的生前意愿,也要充分考虑配偶、父母、子女等近亲属的合法正当利益和感受,即逝者及其近亲属利益优先。其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所谓的“数字人”,其实只是真实人的浅层数字映像,并不能看作是真实人类的复刻,如果长期沉迷于与“数字逝者”的交互,也会对亲属心理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针对数据隐私、伦理争议等问题,需要通过数据管理、立法、行业自律等方式化解风险。一方面,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管理、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等过程中,要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对技术产品的应用进行动态跟踪,保障知识产权、人格权益等不被侵犯。相关的行业领域也要保持自律,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线。

2024-04-08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61374.html 1 清明节,有人用AI“复活”亲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