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读者茶座

矛盾纠纷巧化解 倾情调解不言悔

杨文庆 当法律明白人 做群众贴心人

2024年04月08日

  乡亲为杨文庆(左)送来锦旗。通讯员 翟俊良 摄

  本报记者 杜雅楠

  “谢谢您帮我解决了宅基地纠纷。”近日,邯郸市魏县院堡镇某村的一位乡亲来到北皋镇司法调解室,将一面锦旗送到了调解员杨文庆手里。

  今年57岁的杨文庆是邯郸市魏县院堡镇杨三家村的一位村民。杨文庆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乡亲们一直帮衬他们家。“当时乡亲们经常送来高粱、玉米等,有时候还帮着干些体力活儿。”杨文庆说,从那时起,他就有了多做好事回报社会的念头。

  长大后,杨文庆成为了一名木匠,经常到乡亲家里做木工活儿。慢慢着,杨文庆发现不少老乡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矛盾纠纷。“这些矛盾纠纷大部分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没事儿就帮着调解一下。”杨文庆还从图书馆借来法律类书籍,不断充实法律知识。凭着一副热心肠,来找杨文庆调解的乡亲越来越多。

  2016年4月,杨文庆被魏县北皋镇人民政府聘为了人民调解员。“我很少在调解室,基本上是开着车去乡亲家里调解。这个事儿不能怕麻烦,就得讲清道理,反复劝说才能行。”杨文庆说,他最多的一次跑了27趟才成功化解了一起纠纷。在杨文庆的一本工作日志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两行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倾情奉献,永不言悔。”杨文庆说,这是他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初心,也是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

  有一次,杨文庆开车前往院堡镇院中村的一户乡亲家里调解土地纠纷。从老乡家出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由于村道上有不少积雪,路面湿滑,杨文庆开着车不小心撞到了路边的一块水泥板上。下车检查后,杨文庆发现汽车前保险杠被撞坏了。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调解,他只能先把车修好再回家。“等汽车修好,到家已经是凌晨一点了。”

  凭着出色的调解技巧,杨文庆已经被魏县的三四个乡镇聘为调解员,而且都成立了调解工作室。杨文庆每天奔走在各个村庄,将和谐与温暖带到了千家万户。

  “我调解过不少矛盾纠纷,一起赡养纠纷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老人找到了杨文庆,想请他帮着调解赡养问题。老人有两个儿子,上了年纪后,老人的大儿子拒绝承担赡养义务。为此,老人只能住在二儿子家。渐渐地,二儿子颇有怨言,也不愿意再照顾父亲了。了解情况后,杨文庆找来了老人的两个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反复劝说,但大儿子却始终拒绝赡养父亲。看到反复劝说无果,杨文庆生气地说:“百善孝为先,哪有这样对待父亲的。你不愿意照顾,那就出钱吧!”最终,两个儿子达成协议,大儿子每个月支付赡养费,由二儿子照顾父亲。

  调解的是矛盾,解决的是民忧,换来的是和谐。这些年,杨文庆调解成功了近千起矛盾纠纷,获得了70多面锦旗。他先后荣获邯郸市2023年度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个人、邯郸市金牌调解员、邯郸市魏县“金牌人民调解员”等称号。如今,在魏县提起杨文庆,不仅很多人知道他的大名,还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说杨文庆是既热心又讲理的“法律明白人”。

2024-04-08 矛盾纠纷巧化解 倾情调解不言悔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61373.html 1 杨文庆 当法律明白人 做群众贴心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