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忆往昔

荣立三等功

2024年03月25日

  1986年,我任北京军区某汽车独立营营长,参加了云南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执行运输保障任务。

  当年,云南南部边陲的公路都是坡陡、坡长、急弯、狭窄的沙土路,与内地的公路相比有极大反差,且敌我双方呈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我方为了减少敌炮火袭击,采取分小组单位运行,头车由有经验的驾驶员带头,拉大车距一气高速通过,或利用雨雾从山旁飘过的间隙,趁敌视线不良时,急速前进,或利用夜间光线较暗闭大灯行驶。

  到了雨季,雨水说来就来,泥泞路滑,往往一侧是山涧,另一侧是山崖,行车非常危险。我们就尽可能挑选相对坚硬的路面,或把防滑链捆绑在轮胎上,尽量靠山崖一侧行车。高温季节,一进驾驶室,时间不长,驾驶员就已经汗流浃背,身上的衣服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紧紧贴在身上,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一道道白花花的汗渍痕迹,好像穿在身上的迷彩服。长途行车,驾驶员极易身心疲惫,容易困倦。各连分发给每人一个特别“急救包”。比如,每人携带几粒大蒜和风油精,必要时嚼在口中或涂在太阳穴上。

  热带雨林气候,闷热难耐,蚊虫肆虐,蛇鼠横行。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云南十八怪,三个蚊子一盘菜。”以形容蚊子个大。这样的蚊子叮在人们身上,会立即泛起一片红疙瘩,疼痒难耐。当时的载重车没有空调,驾驶室尽管温度高,却不能随机打开车窗。因为一旦打开车窗,蚊虫就会一窝蜂地冲进驾驶室,扑向人们的脸上、脚踝等暴露部位。夜间休息时,另有一番景象,一种名字叫“小蛟”的蚊虫,比小米粒还小得多。部队给每个人配发了一顶棉线蚊帐,但根本挡不住“小蛟”,它们想方设法穿透蚊帐的小孔,钻进蚊帐,饱饮一顿方才罢休。半夜,人们在蚊帐里拍打蚊虫的声音此起彼伏,只有熬到深夜,把蚊子喂饱了,人们才能入睡。到了早晨,人们身上布满了一片片米粒般的小红点儿,奇痒难忍。

  由于潮湿,有些不知名的花蛇和老鼠也常来凑热闹,会不时钻进铺板底下,或是寻找吃的,或是寻找荫凉处所。早晨起来,人们先要把铺板下边和一切犄角旮旯巡查一遍,才能放心离去。

  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全营团结一致,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安全行车1300余万公里,运送了大批人员和战场上需要的物资,为自卫还击作战提供了可靠保障,多次受到前线指挥部的表扬。我们所属连队分别被授予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和先进运输连队各一次,全营被前线指挥部授予集体二等功一次,我本人也被前线指挥部授予三等功一次。

  周增全/文

2024-03-25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59881.html 1 荣立三等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