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看台

何占豪:让世界聆听中国之美

2024年03月15日

  一首乐曲,在一群年轻人的大胆尝试中诞生,首次公演便惊艳世人,从此让小提琴的乐音传到祖国各地,让中国民族音乐的优美旋律传遍世界。它,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占豪是《梁祝》的作曲者之一。那一年,他26岁。

  1月14日,上海交响音乐厅,91岁的何占豪站上指挥台,身姿挺拔,英气十足。当《梁祝》悠扬的旋律回荡,全场沉醉,听众的心弦一次次被拨动。

  1950年,17岁的何占豪考入浙江省文工团,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进修班。1958年,何占豪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探讨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的民族风格问题。

  “我们扎到农村去,就问农民喜欢听什么曲子,然后自编自写。农民喜欢越剧、沪剧,就结合越剧、沪剧的调子写。”何占豪记得,实验小组的几个年轻人,每周四都去城隍庙听江南丝竹,有时到外地看戏,经常熬夜创作,拼命钻到传统戏曲里汲取中国民族音乐的营养。

  很快,有了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梁祝四重奏”,也称“小梁祝”。“小梁祝”得到认可,学院领导提出,在此基础上修改,写一部大作品并采取上课指导、集体讨论的方式,回到戏曲音乐、人民群众中寻找灵感,最终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

  在何占豪心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来不是几个人的专属作品。“除了我和陈钢作为创作的执笔者,主创人员还应该包括当年的一些领导、老师、实验小组的丁芷诺和其他同学,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梁祝》的探索于自己最大的意义,是坚定了日后创作的路径和方向。

  毕业后,何占豪留校任教,从器乐转向作曲,成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创作了《烈士日记》《决不忘记过去》《龙华塔》《别亦难》《草原女民兵》等一大批音乐作品,写出大量二胡协奏曲、古筝协奏曲,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民间音乐进行改编,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等方面不断开掘。

  “参与主创《梁祝》是我的幸运。”何占豪笑言,“但我不能停步,外来音乐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探索不能停步。我们这代作曲家,要继承先辈创造的民族音乐,在民歌、戏曲、民间音乐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再用交响乐的形式,让世界聆听中国之美。”

  2022年,何占豪交出新作——交响秦腔组曲《根据地》,作品饱含深情地再现了陕甘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这几年,他接连举办新作音乐会,和年轻的演奏者同台亮相。

  “我们这代人写音乐,就是要写给人民,要接地气。老百姓不夸赞你的作品,得再多奖也没用。”2019年,在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礼上,何占豪拿下第三个终身成就奖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有68年党龄的他不断交出新作业,“希望能够保持健康和充沛的精力,为党和人民写出更多的好音乐。”

  谈及创作秘诀,何占豪的回答离不开一个“情”字——“音乐,本质是美,核心是情。情真意切是我的特点,雅俗共赏是我的追求。”在何占豪看来,技术若不能为情服务,则为无用。

  在何占豪心中,好作品的评价标准就一个——好听动人。“无论绘景或是诉情,横竖都越不过一个‘美’字。”美从哪里寻呢?何占豪会不厌其烦地对年轻人说:“去听听地方戏曲,或是民间小调和山歌,答案统统在里面。”颜维琦/文

2024-03-15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58652.html 1 何占豪:让世界聆听中国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