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看露天电影成为人们晚饭后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因为电影拷贝有限,很多时候,一部片子同一晚上要在两个或者3个村子放映。具体操作起来,是一个村子放完,再拿到另一个村子放。有专人把影片用铁皮箱子拎过来,这个拎着铁皮箱子挨个村子流转的过程就叫跑片。
那时候,没有摩托车,更没有汽车,跑片的只能靠骑自行车奔波。有时候,一部片子放完了,跑片的还没来,放映员就先播放幻灯片,内容多是农业生产的场景或者先进人物的事迹等,如果还不来,广场上就会吵吵嚷嚷,乱作一团。等跑片的一到,马上又安静了。
有一次,我们村要放《地雷战》和《戴手铐的旅客》两部电影。先放的是《地雷战》,《戴手铐的旅客》是一部新电影,要和邻村跑片,我们都期待着这部新片的上映,以满足好奇心。因为《地雷战》这部影片,我们已看过好几遍了,于是,我们一群小伙伴干脆放弃在本村看《地雷战》,而是去邻村先睹为快,看了《戴手铐的旅客》。然后,我们随着跑片的回到自己的村子,又看了一遍《戴手铐的旅客》,真是过瘾。
跑片并不都是那么顺利。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我们村和较远的一个村子跑片上演《神秘的大佛》,也是那个村子放完,才在我们村子放映。可是,我们村子放完了第一部电影,很长时间也没有见到跑片人的影子,人们冻得直跺脚。不知过了多久,才传来了喊声:“跑片的来了!跑片的来了!”于是,我们急巴巴地寻找跑片人,看到跑片人推着自行车一瘸一拐地来了,放映员立马打开箱子,拿出胶片,放在放映机上,以最快的速度倒片,没用几分钟就开始放映了。
第二天,我们才知道,跑片人之所以来晚了,是因为半路上他的自行车链条断了,只好黑灯瞎火地推着车子,急匆匆地走了七八里地。虽然是寒冷的夜晚,那人却走得满身是汗,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我们听说之后,不由得对跑片人充满感激之情。
在我的记忆中,《渡江侦察记》《第二次握手》《冰山上的来客》等片子,都是跑片上演的。
看露天电影的年代早已远去,跑片一词也成为过去式。但是,儿时看露天电影的幸福感和跑片时等不来的焦急感,依然像放电影一样,经常一幕幕地在我的眼前闪现。
冯天军/文